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选择题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采薇,选自《学生天地》2019.02,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年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年画始于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

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

"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

年画制作技艺包括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修饰语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③段至第⑦段为"总一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

C.

第⑨段中加点词语"最早",限定了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第⑩段介绍热门藏品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3)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桃花坞年画特点:一版一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

B.

年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大众看图识字的读物,其中时事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C.

民国时期,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其中《乾隆岁朝行乐图》风靡全国。

D.

最值得收藏的五类传统年画有神像、吉祥图案、历史人物故事、戏曲故事、市井风俗。

来源:201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文段的理解或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A.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所以发水时从未出事。

B.文段是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卢沟桥的。

C.文段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卢沟桥。

D.文段介绍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等。

来源:2016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陆春龄

①一根小小的笛子,在吹者手中,能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的曲子。听那活泼泼的欢乐之音,开人胸襟;吹到委婉之处,又是那么娓娓动听。这就是笛子的魔力。因此在江南吹打曲、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都以笛子为主。笛子,又因为材料便宜,制作简易,携带便利以及劳动人民爱好等原因,成了民间流行十分广泛的乐器。

②笛子的种类很多,按音色音量,现在普遍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因一般产于苏州,所以又称苏笛,音色柔和,一般流行于江南一带。曲笛除用于独奏外,京剧中的吹腔,淮剧、锡剧、沪剧、绍兴大班以及民间乐曲和古曲乐曲中都用它来伴奏。特别在昆曲中,唱起来必须用曲笛伴奏,才能传达神情而引人入胜。梆笛在北方流行较广,音色清脆、高亢,在有些地方小戏、民歌和舞蹈中,一般都采用梆笛伴奏。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而竹笛中又以枯竹做的最好。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

③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的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笛子了。相传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笛子就传入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今的西安)。但也有人考证,最早的笛子是西亚细亚的纵笛。在埃及的三角塔一墓中还有八人合奏纵笛的图。因西亚产苇管,苇管颇直且大,那时纵笛就多用苇管做成,后传到印度,印度苇管小,但印度产竹,才以竹制纵笛代替苇制纵笛。纵笛经西亚、中亚,周朝末年,由西域传入中国。但几年前我在印度演出时,看到印度演奏的笛子都是用芦苇做的,称苇笛。其实在我国《诗经》《礼记》中,也都记载有竹制乐器如龠(yuè)、箫、管等,也应该是属于横笛、纵笛之类。

④两千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笛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一直到现在的六孔。(A)取材也由最初的苇管到现在的竹子。(B)但竹笛的好坏,还受材料和制作上的种种限制。(C)最近,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试制成功的塑料笛,吹起来声音清脆嘹亮,冷热变化对音色影响也极小。(D)塑料不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管壁,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影响音色,而且笛膜也不会潮湿。塑料笛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材料到制作处理,都可由人工控制,材料成分不同就可制出不同音色的笛子。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的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制造规格统一后,就可采用机器生产。

(文章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笛的特征的一项是  

A.经不断改革,笛的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变成了现在的六孔。

B.笛按音色音亮分为曲笛、梆笛两种。曲笛音色柔和,梆笛清脆、高亢。

C.笛的取材经历了由苇管到竹子,再到枣木、塑料等其它材质的过程。

D.笛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中,经由西亚、中亚,从西域传入了中国。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笛的特点写起,到传入发展历史,再到最近研制成功的塑料笛,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B.“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一句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塑料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壁管,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以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笛子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一句中“一般”表示具有普遍性,在无法通   过统计得出确切结论时,这样表达更有分寸,更具准确性。

B.“在工作中,我也先后试制过枣木笛、电木笛、芦苇笛、化学纸笛、金属笛等,但都不能令人满意。”一句应放在第④段的(B)处。

C.“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充分体现了塑料笛的最大优点,从材料到制作可由人工控制。

D.选文第③段,从汉墓拓片,敦煌壁画,后人考证,《诗经》《礼记》记载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笛子在中国的历史,大大的丰富了选文说明的内谷。

来源:2017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中标有序号的四个句子,其中与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不一致的一项是(  )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①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滕本植物。

②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③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

④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A.①句B.②句C.③句D.④句

来源:2016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6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

下列对文章第④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列数字和下定义的方法,说明WiFi信号会损害人体健康。
B. 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说明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
C. 运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方法,说明WiFi信号会损害人体健康。
D. 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
2.

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的避免WiFi信号损害健康措施的一项是(

A. 研究表明只要使用WiFi,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B. 让无线路由器与人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C. 不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床边。
D.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于WiFi信号会损害健康的实验得到荷兰科学家的肯定,但受到美国科学家的否定。
B. 文章提示不使用WiFi时,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减少受到WiFi辐射危害的风险。
C. 无线路由器辐射量跟WiFi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D. 无线路由器辐射危害大小还跟WiFi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回答1-5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 B.太和殿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 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     )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
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
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太和殿的内部装饰到处是龙,对其作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故宫的金碧辉煌。 B.表现故宫的庄严肃穆。
C.突出皇权的权威,表示皇帝是真龙天子。 D.表示皇帝十分喜好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与歌词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离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原文有删节
文章围绕唐诗和现代歌词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在当时多半也是用来传唱的。
B.唐诗与流行歌词在题材上也有相通之处。
C.唐诗让我们景仰,主要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D.唐诗与现代歌词都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的心。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更新换代其实很快,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在题材、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其实是大不相同的。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上有相通之处。
D.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为出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风飘举起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子,平时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歌,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15.文章开篇两段,作者写到风时,既提及朋友的电话,又想起几十年前老人的欢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
这样写是为了在         中突出自然风带给人的舒适和惬意,同时                      
16.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