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山水画里的乡村——徽州民居
① “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自古人文渊薮、富庶繁华的徽州,不仅人才竞踊、文化昌盛,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亦享誉华夏,尤以民居建筑堪称精粹。徽州村落的选址多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观,在群山环绕、山明水秀的皖南,绘制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②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部多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楼房建在院内,一般为两层高,楼梯设置在厅堂的前后或左右两侧。房间布局以南向为主、东西两侧为辅。
③徽州民居整体性强,美感十足。譬如大门,徽州民居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雕刻,并镶嵌成门罩或门楼形制,内容多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主,寓意深刻。门罩就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造型简单、砖雕简洁,惯用于寻常之家。门楼因造型繁复,多见于商贾富户,常见的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和牌楼式门楼等样式。垂花门楼富丽堂皇,字匾门楼古朴大方,牌楼式门楼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④外墙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四周均由粉白高墙围合而成,外墙除大门外只开有少数小窗,多位于二楼。这种小窗既能通风又能防盗,通常采用黑色青石镂空雕刻成漏窗样式,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点缀于白墙之上,高白墙、小漏窗相互协调,使整个民居的外观显得清新淡雅。外墙高出屋面、依循屋顶成水平阶梯状的部分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
⑤ “四水归堂”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穿过徽州民居的大门便是前堂,中央是用于采光通风的天井。因为徽州民居的外墙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很小限度的窗户,因此整个建筑的采光完全依靠天井。此外,天井亦可较好地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每逢细雨连绵之季,屋面的雨水沿屋檐脊向内流淌,汇集于天井之内,便形成了“四水归堂”之景。徽州人十分注重住宅风水,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着财运。由于徽州人长期在外经商,讲究聚财为本,于是造就天井,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⑥天井的后部设有厅堂,主要用于居住。厅堂之上还有一层,多采用跑马楼形制,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厅堂由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在后厅堂设有一堂两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有一处天井,两旁建有厢房。这是院落的第一进,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进入第一进后,便是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前后两天井,中间为隔扇,内置卧室4间、堂室两个,三进、四进以此类推。这种多进院落式宅邸,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最多的可达36个。伴随家族的繁衍生息,各个院落单元可独自拆分、延展,自成一体,这与徽州人崇尚人丁兴旺、香火绵延有关系。
⑦徽州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将室内空间向外部拓展,亲近自然。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精巧玲珑,布局紧凑。在庭院内置放有石桌、石凳,开挖水井和鱼池,种植各类花卉果木,甚至堆叠假山、人造流泉、装饰漏窗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独具匠心的设计组合起来,把自然景观浓缩在民居内部,营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⑧徽州民居的内部装饰也别有风趣。基于徽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徽商的雄厚财力,徽州民居在内部设计时力求精美,屋内梁宇描金绘彩,并充分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技法。雕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绝伦,生动地展现了徽州的风情。
(选自百科知识 2013年4月下)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院落中部全都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
B.徽州民居的外墙被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
C.徽州人造就天井的目的,只是为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D.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自然景观,表达出对自然的亲近。

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既点出了说明对象——徽州民居,又突出了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这一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指通常情况是这样,不包括特殊情况,在范围上起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直接具体地说明了徽州民居的门罩和门楼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古朴大方,有的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D.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足球进校园
新学期伊始,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国内现状】

【专家观点】
作为校园足球的形象大使,前国脚郝海东近日接受了腾讯体育的专访。
腾讯体育:您也是一名父亲,您的孩子也在踢足球,那么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如果要想踢得好,甚至还要放弃学习,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和校园足球推广大使的双重身份,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郝海东:足球不应该完全脱离学校和家庭,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踢足球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学生在绿茵场上不停的高速跑动,弹跳,身体对抗,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踢足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此外,足球场上分守门员、后卫、中场、前锋等几个位置,相互之间要有默契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喜欢踢足球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作为比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队伍输,因此通过比赛能培养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你们可以问问踢球孩子的家长或是老师,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他们不踢球时反而更好。
腾讯体育:您认为校园足球要在全国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
郝海东:校园足球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很多中小学都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地,有的学校人均操场面积只有1平方米,如果人人踢足球,怎么踢?还有,现在懂足球的体育老师实在太少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决心去努力改变的。
腾讯体育: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您认为,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涌现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新的足球人才?
郝海东: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是不是我们能够保证有时间、有场地、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孩子们去踢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在10到15年之间会涌现出大量的足球人才。而且还得有这么一个系统的保障,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这中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自己选择,天赋好的可以进入职业足球联赛,其他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
(选自“腾讯网”)
【他山之石】
日本的百年规划
1950年日本足协提出百年足球振兴规划,其中50年的节点要办世界杯,100年的终极目标是夺得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算是完成了50年目标,2011年日本女足赢得世界杯冠军,从某种考核标准来说,百年伟业已经提前完成了。
日本中小学的足球课是百分百普及。比如U12,也就是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比赛,日本全国的队伍有8000多支,算算参赛人数接近10万。家长们、亲朋好友去观看比赛的热情,和世界杯差不多,还有全国直播,非常有氛围。
法国的青训调整
法国足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过低谷,法国足协开始思考调整青训营。他们将青训年龄由原来的6到13岁调整到了5至12岁,也就是说5岁就可以接受足球训练,一岁之差对于教学内容也有调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和体能的比重是50%,现在技术的比重占到了80%。1998年法国拿了世界杯,2002年拿了欧洲杯,法国足球重现辉煌。
德国“天才培养计划”
从1990年开始,德国足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法国世界杯1/4决赛遭淘汰,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出局。2000年,德国启动了一项被称为“天才培养计划”的革新行动。整个计划持续了10年,德国足协每年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经费用途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练员的薪水等;二是足协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球员从青少年校园足球向职业足球转变;三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潜力球员进行资料收集,使“天才球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挖掘。德国经过10年的努力,2010年获得南非世界杯季军,2014年获得巴西世界杯冠军。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专家认为踢足球对学生有哪些好处?
日本、法国、德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读完上面的文本,关于发展校园足球,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1)对家长的建议:
(2)对学校的建议:
(3)对政府的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已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者认为“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体现这一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从活动形式和意义上作简要分析。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②  →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来源: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心为何不能二用? 徐 风
在信息膨胀时代,我们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有更多事情要做,人们于是越来越习惯于一心二用,仿佛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一边打电话,一边发邮件;或一边发微博,一边工作。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其实并不具备同时干两件事的能力,一心多用并不能提高效率。
人脑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
人的大脑有一个功能,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注意力聚焦在最需要关注的事上。这种能力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一头狮子出现在附近,人自然不应继续专心砍树。
而对大脑科学的研究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中有一处“瓶颈”,如果大脑在间隔不到300毫秒的时间里同时处理两件事情时,对于第二件事情的反应就要慢一些。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同一时间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一边做数学运算一边辨认图形,结果发现大脑在两项任务间转换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从事两项工作所用时间比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所用的时间多出50%。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一边听复杂的句子一边辨认几何图形,这两项任务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同时处理两项任务时,大脑的两个部位都不能进入最佳状态。
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去观察大脑的活动时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
边打字边听音乐只是因为形成了条件反射
你也许会问:我们做习以为常的事情时,常常可以一心二用,如边吃饭边看电视,边打字边听音乐,边开车边聊天,这是为什么呢?
开车、打字等虽然在学习阶段需要耗费大脑大量的精力,可一旦通过长期的训练后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那么,它们需要的意识、注意等心理资源也就减少了,大脑处理这类任务也几乎变成了自动加工的模式。可是当我们从事工作、学习等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就需要较多的注意力,需要大脑去控制。可是,大脑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注意焦点,大脑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几乎是很难一心多用的。一份官方分析报告称,美国每年大约有5000多人死于因开车时精力不集中而引发的车祸。其中,驾车时发短信、打电话是最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能使人心情变好
也有科学家认为一心多用虽然存在弊端,但会使人们的心情变好。
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大学生,要求他们一边做事,一边使用一个像手机一样的特殊电子产品,比如在打扫房间的同时,用这个“手机”和朋友聊天。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行为每天进行3次评估,包括情绪、做事情的动机、效果等。结果发现,多数人表示,虽然同时做几件事会使自己的思考能力下降、效率有所降低,但情绪上却会更加满足。还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故意”一心多用的。研究人员提醒,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可能起到一定的分散压力作用。但是,当从事重要工作或完成紧急任务时,切记要一心一意,尽量保证既高效又不出错。
(选自《现代快报》2013年06月24日)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脑中有一处“瓶颈”,如果大脑在间隔不到300毫秒的时间里同时处理两件事情时,对于第二件事情的反应就要慢一些。
B.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能起到一定的分散压力作用。
C.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作用。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
D.大脑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注意焦点,大脑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几乎是很难“一心多用”的。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的大脑其实并不具备同时干两件事的能力,一心多用并不能提高效率。
B.人的大脑有一个功能,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注意力聚焦在最需要关注的事上。
C.当从事重要工作或完成紧急任务时,切记要一心一意,尽量保证既高效又不出错。
D.边打字边听音乐说明我们是能够“一心二用”的。

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语言死亡时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了代际传承。
B.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C.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D.殖民主义及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压力。

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动植物的灭绝速度相比,语言灭亡的速度要快的多。
B.殖民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造成语言死亡的最大元凶。
C.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语言都处于濒危状态。
D.文中引用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的话,有力的说明了语言死亡造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语言死亡的现象、语言死亡的原因、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C.文章第七段的“绝大多数”一词不能去掉,用“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语言是有文字记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D.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古蜀栈道》,完成下列各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运用  顺序,依次从古蜀栈道的概况、  、修建方式和  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

(4)第③段“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中“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

来源:2019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势利"的大脑

岑嵘

①《红楼梦》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贾母让刘姥姥尝一尝茄鲞,刘姥姥细嚼了半天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②这时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的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③假如你无意间吃到这道菜,它会好吃吗?从油炸到鸡汤煨制,再到封存,茄子可能早已经成了黏腻的糊,而这层糊再包裹上坚硬的干果,这样的口感,恐怕称不上美味。刘姥姥对这道菜评价也很一般:"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

④但是当刘姥姥听完凤姐的介绍再去吃这道菜,味道还会一样吗?

⑤加州理工大学希尔克•普拉曼斯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20位志愿者品尝不同的葡萄酒并用扫描仪观察志愿者大脑的活动。

⑥志愿者被告知有5种葡萄酒以及它们的价格,实际上这些价格信息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志愿者一旦得知葡萄酒品质很高,价格很贵,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哪怕这种酒其实是低价葡萄酒。

⑦同时普拉曼斯教授发现,一旦志愿者得知葡萄酒价格昂贵,大脑扫描仪就会发现其内侧前额皮质活动增强,也就是说不管这酒是不是真的昂贵,也不管志愿者原本是不是喜欢这种酒,此时大脑都会让志愿者产生明显的愉悦感。

⑧杜克大学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研究者向志愿者介绍一种新药"维拉多尼",并告知在临床试验中92%以上的人服用10分钟内疼痛会显著减轻,止痛效果持续8小时。

⑨志愿者手腕被施以一定强度的电击,并让他们记录下疼痛强度,这时再让他们服用"维拉多尼",15分钟后继续接受电击,并再次记下疼痛强度。

⑩这个实验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当一组志愿者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2.5美元时,几乎所有人都声称该药降低了疼痛。而另一组志愿者得知每片药品的价格是10美分时,声称有效果的只有"2.5美元组"的一半,而事实上,所谓的"维拉多尼"只不过是普通的维生素C胶囊。

⑪乌尔辛纳斯学院是宾夕法尼亚州乡下的一个小型自由艺术学院,从1999年起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了鼓励学生报考,校长并没有降低学费,反而将学费增加了近20%,但是新生人数却因此增加了35%。通过变身为一所"昂责的艺术学院",乌尔辛纳斯学院向未来的"顾客"表明,它也是一所精英学校。价格重塑了人们对这所学校的认识。

⑫我们的大脑相当"势利",仅凭知道一件物品是昂贵的,即使它只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也可以使人有真正愉悦的体验。正因如此,我们的大脑会认为价格越贵的食物口味越好,价格越贵的药品和化妆品效果越好,收费越高的学校教育质量越好……

⑬当刘姥姥听完凤姐的这番话后,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它,怪不得是这个味儿。"此时如果她再次品尝这道用银子堆出来的茄鲞,一定能品尝出神奇的美味,因为对金钱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味蕾。

(选自2020.12.4《今晚报》)

【注释】茄鲞(xiǎng):一种菜肴。

(1)标题"'势利'的大脑"有什么妙处?

(2)请分析选文开头引用《红楼梦》中刘姥姥吃茄鲞情节的作用。

(3)第⑩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志愿者被告知有5种葡萄酒以及它们的价格,实际上这些价格信息可能是虚假的。

来源: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小雪这一节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③⑤段中引用农谚的作用。

(3)说说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晴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 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绵、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有改动)

(1)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第⑦段划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

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

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来源: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各题。

互联网安全吗?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

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

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

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

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

"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

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

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

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

"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

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5)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你将如何应对?

来源: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问题。

①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有三大基本治疗方法:灸熨、针刺和汤药。所谓灸熨,即艾灸法和药物热敷法;针刺则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汤药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药。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

②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先秦。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则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A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B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精气、五行和阴阳三者构成了中医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也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③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医疗理念要求医生辨证施治,在医治时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等原则。历史上,名医华佗给两个同样头疼发热的病人开出了截然相反的药方,就是这种方法的最佳诠释。

④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

【注】①证:同“症”。

(选自《月读》,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千百年来”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2)请在第②段A、B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得上下句意思连贯。

A:  

B:  

(3)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2017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紫荆花开

卢晓艺

①四月的龙城,20多万株紫荆繁花竞放,街头巷尾,处处皆景。

②“紫荆”也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在我市泛指各类羊蹄甲属植物,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叶片形似羊蹄踩出的印迹。

③首先来说说“宫粉羊蹄甲”。其花瓣呈粉红色或淡紫色,花期为每年春季,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这种“紫荆”花期较短、开花时间接近,可以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紫荆开”的效果。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而后会呈现满树繁花的壮观景象。

④另外一种是“红花羊蹄甲”。其花瓣为鲜艳的紫红色,花期全年,冬季最盛,开花时不落叶。叶的前端往内裂开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在南方通常不结果实。

⑤据园林专家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末,市农科所的专家们开始引入紫荆进行栽培。上世纪60年代,市园林局开始将宫粉羊蹄甲批量种植在弯塘路、三中路等路段以及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柳侯公园等景区。上世纪90年代,我市绿化进程加快,市里提出要进一步将城市景观“花化、彩化、香化”,于是,大叶紫薇、木棉等开花植物得到推广种植。经过几次寒潮,不耐寒的开花植物逐渐减少,开花植物宫粉羊蹄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⑥2011年2月,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始对宫粉羊蹄甲的开花时间登记造册,记录下近年来宫粉羊蹄甲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具体时间。紫荆花开始迈上花园城市的“主角”之路。

⑦每年6月,园林人便来到街道、公园等处,找到那些标记好的“优树”(树干直、枝杈高、花朵长势旺),捡拾树下掉落的种子。工人们经过二度筛选后,便将其播种到苗圃地里。在宫粉羊蹄甲成长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按时记录其日、周、月的生长量,并为其进行常态化体检、诊断治病;人工为其拔草、施肥。次年3月,技术人员开始观测、记录花蕾数量。

⑧宫粉羊蹄甲属于喜阳植物,气温对其生长影响最大,20℃至25℃最适宜其生长。据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需要5年的时间。宫粉羊蹄甲一年平均可长1米,5年便可成长为行道树了,算是速生树种。

⑨如今“满城尽开紫荆花”,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1)下列关于“紫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荆”是几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常见的有“宫粉羊蹄甲”“红花羊蹄甲”等。

B.开花前叶片几乎落尽、叶片形状像羊蹄印是“紫荆”的共同特点。

C.“紫荆”的品种不同,花瓣呈现的颜色也有差别,或浅淡或鲜艳,花期也长短不一。

D.“紫荆”在柳州的栽种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如今它已是花园城市的“主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花羊蹄甲”的叶的前端往内分裂至不足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冬季花开得最盛。

B.“红花羊蹄甲”全年开花,紫红鲜艳的花朵点缀在绿色的叶子中,很是美丽。

C.“宫粉羊蹄甲”属喜阴植物,20℃至25℃最适宜生长,因此不耐寒,难以抵御寒潮。

D.培育一株“宫粉羊蹄甲”成为行道树一般需要5年,满城紫荆花开离不开园林人的努力。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花形、花色、花期、品种、培育及在龙城的栽培史等方面对“紫荆”做了介绍。

B.文章整体上按照逻辑顺序介绍“紫荆”,其中第⑤⑥段按时间顺序介绍“紫荆”的栽培史。

C.第③④段介绍“紫荆”主要引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⑧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④段中加点的词“通常”准确说明了“红花羊蹄甲”在南方一般是不结果实的。

来源:2016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能藏善跑的草兔
①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野生哺乳动物——草兔。
②草兔的体型较大,体长约40~68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10~12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7~15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
③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春夏之际,它们食植物的幼苗;秋季,以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大雪封山,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树皮。
④草兔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在过去,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但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已经灭绝或非常稀少,人成为它们最常遇到的也是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
⑤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练就了一身避敌的好“兵法”。
⑥草兔善于隐蔽。春末至秋初,草兔以葱郁的植物为天然庇护,在农作物、草丛、灌木丛和幼林等隐蔽处自由穿梭。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它们会用前爪迅速挖掉草丛或灌木丛里面的杂草,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巢穴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刚好可以容草兔藏身。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已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遇到强敌,草兔就在这种巢穴中躲藏不动。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
⑦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它们在草丛、灌木间踩出仅比一只成人鞋稍宽的小道。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行走路线很少与其他个体行走路线完全重合。这样出行不仅节省体能,还便于它们快速躲避天敌 的追捕。
⑧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它们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跑起来,它们两耳紧贴颈背,躲树木,跃小坎,一路狂奔,如履平地。
⑨到了繁殖季节,草兔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它们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的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据资料记载,草兔每胎产仔5~8只,可谓“兔丁兴旺”。较强的繁殖能力,使草兔家族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
文章从草兔的分布、____、____、避敌能力和____ 等方面说明了草兔的特点。
草兔避敌的“兵法”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