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二)说明文阅读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喜悦,讲究色、香、味、行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2)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3)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4)与风俗的主食相对,故称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练习。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5)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这种美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玉熙坊"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说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6)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适于食"的观念。从古至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即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7)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了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吃了。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以及礼俗文化。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的饮食习俗。

C.第⑦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张伯家欢聚一堂,女儿与在北方长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做年夜饭的时候,张伯特意嘱咐做菜的老板,一是做菜的口味要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①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时稍微咸一点?

②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来源:2017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1】

    榫(sun)卯(mao)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现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榫卯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chen,拉;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他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结合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如浑然天成时,你就会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来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而且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价值很有很高要求,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

(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解说榫卯的构造。

B.阐述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的原因。

C.解释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

D.解说榫卯结构的精巧,功用及缺憾。

(2)依照顺序写下榫卯连接的顺序。(第一项已经写好了)

  不断连接构件,完成大型的结构,整体

  找出木构件卯

①找出木构件榫

  将榫头插入卯眼,完成一个小型的结构整体

(3)【文本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本资料,并想象一下说明应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5)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例子谈谈你对【文本3】中划线句子的思考。

来源:2017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2017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

龚康 薛飞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送去的货物不仅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还有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也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这种“皮下脂肪去除法”,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⑥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⑦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根据有关资料删节)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为了让“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教练”制定了怎样的方案?

②结合第⑤段,具体说说选文的语言特色。

来源:2017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号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有改动)

(1)“细菌发电前景广阔”,请从原文找出依据。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3)第⑤段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来源:2017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动车和高铁到底啥关系?

       10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0年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高铁已经成为引领和开拓“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动车和高铁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两者的前世今生。

       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我们经常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所以,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就是一种和普通列车相区别的列车车型。

       从字面意义上讲,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运行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指岩石、煤等碎片。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有可能导致路砟飞溅,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由此可知,动车和高铁是两个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车”,后者描述的是“路”。

       当然,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只当作高铁列车,这是个误区,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

       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界上任何竞争对手。我们相信,在中国高铁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必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11月下)

(1)根据上文,说说高速铁路的特征。

(2)上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两例。

(3)文中加点的“不弱于”能否换成“强于”?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因此,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

B.时速200千米左右,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在我国都以D字头命名。

C.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当作高铁列车,毫无疑问这是个误区,其实,它们是只在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

D.中国高铁具有先进、安全、价格低等方面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

来源:2017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玻璃之王

①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100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

②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③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1538℃,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1200℃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④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下列对文本内容、说明顺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史

B.第2,3段写金属玻璃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

C.第4段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区别

D.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2)选文第三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下列哪一种没有运用到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3)下列关于金属玻璃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普通玻璃相比,金属玻璃形成的关键是液态冷却时的速度要求更高。

B.金属玻璃的最终原子排列方式,仍然是混乱无序的,与液态时相似。

C.单一的金属无法被制作成金属玻璃,只有合金才可以

D.液体状态下,合金的原子更难运动,冷却成金属玻璃时更难整齐排列

(4)关于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比较,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都是非晶体。

B.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铸造方法相同

C.金属玻璃曾经因为不透亮被称为“愚蠢的合金”

D.金属玻璃的应用范围更广,已经涉及录音材料、高压容器和火箭、航天等领域。

来源:2017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氢燃料经过核聚变反应后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B.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中黑体字“约”可以删去,因为这样就将约数变成了确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火球”和“面包圈”形象地说明“人造太阳”的结构和外形特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D.选文结尾引用“人造太阳”计划两任总干事的权威评价,回扣了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中国在该计划中的突出贡献。

来源:2017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¼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来源: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2)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14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来源: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冷冻食品》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超市的冷冻食品销售区,摆放着饺子、家禽、海鲜等商品,此外还有什锦蔬菜等经过基本处理的半成品菜肴。冷冻食品之所以如此普及,是因为冷冻是一种很好的保存食品的方法。食品被冷冻后,食品中的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食品中自身成分发生改变的“化学反应”以及干燥就很难发生;虽然无法完全杀死微生物,但是可以中止它们的活动。

②目前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冷冻食品的保存温度为﹣18℃以下,家用电冰箱也有很多将冷冻室的温度设置为﹣18℃.所以家庭中也常常会将肉、鱼和蔬菜等冷冻保存。但是许多人会觉得,食品解冻后口感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家用冰箱中的冷冻温度与冷冻食品公司操作间中的冷冻温度不同造成的。

③在冷冻食品公司的操作间里,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食品冷冻,需在约﹣40℃的强风中进行冷冻操作,这也叫做“快速冷冻”(速冻).而另一方面,家庭所使用的电冰箱,大多数是在约﹣18℃的无风状态下对食品进行冷冻。在这种条件下要将食品完全冻结需要数小时,因此叫做“缓慢冷冻”。

④快速冷冻和缓慢冷冻不仅仅是在冷冻所需的时间方面有所不同,其实在食品的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根据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铃木徹教授对于食品冷冻的研究,在对食品进行冷冻时,温度低于0℃时就会产生“冰核”(极小的冰的结晶).冰核不断汇集水分子,就会变成冰晶。铃木教授认为:“冰晶的增大,对细胞产生了破坏,细胞间的空隙也随之增大。”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解冻,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流出。此外,由于细胞间的空隙增大,食品也会变得更易碎。口感之所以发生变化,也正是这个原因。

⑤冰晶在﹣1~﹣5℃之间最容易增大。在对食品进行冷冻时,快速冷冻过程中通过这一温度带只需要约30分钟,而缓慢冷冻则需要数小时。因此,在家用冰箱的缓慢过程中,冰晶更容易增大,口感也更容易发生改变。

(选自《科学世界》,有改动。)

(1)根据要求,简要概括后完成填空。

①结合第①段内容推断:食品若不经过冷冻直接储存,会因为哪些方面的原因而降低品质?

A、被空气“氧化“B、品中自身成分产生“化学反应”C、  D、  

②阅读第③段,说说“缓慢冷冻”需要哪些条件。

①家用电冰箱②    ④食品完全冻结需要数小时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

【链接】

    材料一“对蔬菜进行解冻后,与冷冻前相比,酶的活性更强。从而会促进化学反应,导致蔬菜变色或者气味变大。”

(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铃木徼教授语)

    材料二 酶,有机化合物,由生物体的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加速有机体内的化学变化,如促进体内的氧化作用、发酵等。

(《新华大字典》)

【现象】

    市场上出售的什锦蔬菜等,会在冷冻前稍作焯水处理。有的家庭对蔬菜冷冻保存前也适当进行热烫处理。

注:焯,把蔬菜放进开水里略煮一下就捞出,也叫做“热烫“.会破坏细胞结构和蛋白质的活性,减少水分。

来源: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

快递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⑤现代快递是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物品运达目标地点。但是,由于要经过不同的站点,环节较多,易使物品流失或损坏,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⑥现代快递,由于运输方式和客户需求的不同,通常分为不同的快递服务种类,具体如下:

类别

类型

特点

运输方式

航空快运

最为快捷,已经成为快递的常用方式之一

公路快运

是目前运输量最大的快递方式

铁路快运

运量大、安全、准时

水上快运

适合大宗物品尤其是有时间需求的特殊物品的运输。

运输

速度

特快专递

门到门或桌到桌服务,速度更快,多是紧急的小物品,以文件和小包裹为主

一般快递

速度和安全系数都一般,适合一般物品

⑦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快递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多万,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的快递国家。2015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6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16年业务量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快递业务收入3530亿元,同比增长28%.中国快递行 业目前处于国内快递行业和国际快递巨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相对国际快递巨头而言,中国快递企业业务发展程度还很低,现在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相比差距还很大。

(根据《读书文摘》等资料整理)

(1)阅读全文,比较古代快递与现代快递的异同。

(2)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以第①段划线句为例加以简要分析。

(3)请指出文章第⑥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现代快递。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快递最早出现在商朝,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行夫”。

B.我国快递业发展很快,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快递国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C.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形势有了更加具体情形的认识。

D.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其次是时间顺序,例如文章第④段对“程限”的介绍。

来源: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

传统中医里的“五味”

    食物里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内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食用酸性的食物可增加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此外,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表症指的是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等。辣味的食物有发散的功能,一般表症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症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称作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疼痛、静脉瘤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促进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气血不足称作虚症,治疗虚症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人在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称作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吃进了苦的东西,会令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1)通读全文,请说出“辣味”和“甜味”的功能。

(2)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食疗建议:

①建议甲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②建议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③建议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④建议丁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来源: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2分)

(2)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5)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6)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2分)

(7)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来源: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

①春寒料峭时,看到穿短裙的姑娘,老人们常说:"这样会冻出关节炎的,年轻时不觉得,年纪大了膝盖就会疼。"其实,关节炎的产生与受冻无关。

②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过量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关节炎,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那就是蝙蝠和树獭。 这种普遍性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骨关节炎),一些少见的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霏龙祸首。

③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或者"风湿"其实在医学上多为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病。 根据国外资料,在 X 线普查中, 55 岁以上有骨关节炎的 X 线表现者高达 80% ,而 65 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临床患病率达 68% 为什么骨关节炎这么普遍呢?

④人体的关节也和很多商品一样有"使用寿命",如果年龄达到了关节的使用寿命,关节处的软骨会变薄,软化、失去弹性,甚至碎裂、剥脱,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并形成骨赘(即所谓"骨刺"),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这便是骨关节炎。

⑤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机械因素,是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寒冷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⑥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是关节痛,而疼痛加重往往和天气变化、潮湿受凉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论。新近的研究证实了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程度分别和环境温度和气压的变化有关,尽管这种关联强度不是很强。研究者还认为关节疼痛可能与关节周围组织的顺应性,关节液的粘滞性,以及关节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关。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由于天气变化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负面情绪可以降低疼痛阈值,因此使人感受到疼痛,也许正是寒冷时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加重,才使大家误认为寒冷是患上关节炎的原因吧。

(选自《科学之友》2016年第7期,有删改)

(1)填空。

①第②段中所说的"这种普遍性"是指   

②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是为了印证    这一结论。

③从全文来看,造成关节炎的主要因素是   

(2)第⑤段中的"几乎所有"是作者修改时加上去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一词语?

(3)新近研究认为,造成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其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蝙蝠和树懒不得关节炎病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呈倒悬状。

B.免疫系统紊乱或微生物感染是关节炎病的罪魁祸首。

C."骨刺"的产生主要与骨关节的"使用寿命"有关。

D.天气寒冷会导致关节疼痛这种说法或许是有道理的。

来源: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