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回答题。
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①这个春天,小沈阳太火了。
②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而我认为,小沈阳今天的火,源于我们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③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 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小鬼”的样子,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不仅仅是插科打诨,而且他们蹦跳,他们献媚,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因为随着欧洲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起精神来。还有人说小丑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已经摆脱了“丑”,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④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⑤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却更像是曲艺。也就是说,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之类,主要靠唱功取胜。到了今天,以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故事趋向荒诞,我们看到的多是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
⑥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表现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的比重非常大,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⑦这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本文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比如某卫视的“名牌栏目”,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或调侃嘉宾,或相互讽刺取笑,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同样是一种“丑”的展示。
⑧小丑,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它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通俗也罢,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对美的判断与倡导,仍然存在着审美底线,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值得思考,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选自(2009中国年度杂文》,有改动)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文中“小丑文化”泛滥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4分)
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3分)
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举一例,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⑹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⑽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⒁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⒂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请你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什么作用?3分
                                                                    
                                                                    
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                          
                            ③                              。3分
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2分16.第③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什么?请做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生活中你有同样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说粘住你我他

①为什么名著能够经受时间和文化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有人说是因为它们文字优美,有人说是因为它们故事情节动人,还有人说它们深刻地剖析了人性。最近一项对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读者调查发现,最后一种说法可能是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因为小说反映了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某种形式的人性。

②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专家们专门研究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如何应用到了文学中。他们做了一次调查,让500个读者填写了关于200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小说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要填写自己认为的主角或配角的性格特点,然后描述他们的个性和动机,比如他们是否有责任心或者支配欲很强等。

③结果发现,小说中的角色可以划分为鲜明的几类。一般来说,那些主角,比如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贝内特,她在责任心、有教养方面获得了读者的高分,而那些配角在获取社会地位、支配欲上的得分很高。而且在小说中,有支配欲的角色受到了作者的强烈谴责,这些坏家伙都是一些想支配他人的"机器",他们过于我行我素,很少有亲近社会的行为。

④其实,中国小说中的角色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者力捧的正面人物,不仅有"携民渡江"的高度责任心,还一心一意要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而曹操则是小说中的大反派,"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出自他口,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极强的权力欲和支配欲。

⑤专家们分析了调查结果后认为,这些对立的小说角色其实反映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狩猎-采集原始社会后形成的集体观念,在那样的社会中,由于要和自然界进行艰苦的抗争,个人的强势被部落集体的利益所压制了。而小说中恰恰反映了个人支配欲和集体利益之间的根本对立,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还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但这个永恒的主题依然让小说深入人心,因为它的确反映了远古形成的人性。

⑥另外一些角色的分数介于好人和坏人之间,比如《呼啸山庄》中的西斯科里夫或者《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他们在小说中的出现表明,人们为了维护集体的社会秩序,对个人产生了压力,这种冲突以这些角色的形式被反映了出来。

⑦小说就像是一种粘合社会的胶水,增强了那些能造福整个社会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人类在与环境的抗争中逐渐进化出来的。另一方面,小说和某些社会警示故事的效果是一样的。在原始社会,打猎为生的原始人谈论一些人的欺骗和欺凌弱小的行为,以达到不让坏人得偿所愿的目的。而小说同样起到了这个效果,人们通过阅读小说,了解了坏人的伎俩,避免自己今后上当受骗。

⑧小说不仅是进化的产物,它实际上也正在影响人类社会未来的进化。

1.

阅读第①段,说说"为什么名著能够经受时间和文化的洗礼而流传下来"。

2.

第⑤段中"永恒的主题"指的是什么?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4.

请结合《简•爱》或《水浒传》的内容,为第③段或第④段增加一个事实论据。
第(    )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天资与勤奋》,完成下列各小题。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加点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一句中加
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
                                                                                     
                                                                                    
                                                                                     
近年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挫折是一种有益的收获》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挫折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挫折,意味着失败、失利,人们对它无不厌恶。然而,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种种的失败或失利。例如,升学、爱情、事业等等。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一些挫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愿望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可实现的,在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不过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自馁、不退缩;有的遭遇挫折不能自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其实,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当你摔了一跤,爬起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摔跤了”、“怎样才能避免摔跤”……你就会从中找到摔跤的原因和避免摔跤的法子,从此亦就会不摔或少摔跤。这样的挫折岂不是一种好事,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挫折,会使你练就坚韧的意志。这是因为挫折犹如风雨,当你经受了风雨的吹打,你的意志便同淬过火的钢丝,会使你从容面对生活中任何打击和磨难。
挫折,会使你攀上高锋,越过险滩急流。这是因为挫折犹如一条绳索,坚持的人可以借助攀高涉险,步入新的天地。
挫折,会使你走向成熟。这是因为通过挫折,会使你看清天都不是蓝的,云不都是白的,会使你发现患难之时见真情……
挫折,会使你走向成功。当你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你想得到的便会不期而至。因为任何成功的过程都难免遇到挫折。可以说,没有挫折便没有成功。
生活中,成功与挫折并在。要心存希望,便不能拒绝挫折。这像我们既然接受了生,便不能回避死一样。因此,人不能因迟早要死而丧失生的勇气,也不能因为有挫折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懂得怎样面对挫折,怎样避免或减少挫折;才能勇敢地闯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挫折。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心平气静地随时容纳挫折。因为,挫折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你知道哪位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也一定有很多收获,简要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2 分 )
善待挫折
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 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答:  绊脚石:                                                                                                                                              
垫脚石: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①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②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种对“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胜于才”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③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做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略有删改)
根据文中第②段的内容填空:司马光所说的四类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是      
本文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德行与学术之间的具体关系式什么?
观点是:                           
关系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年福建省周宁县初三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共12分)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

A.千万别折腾汉字。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2分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给第⑤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程乃珊

①阅读是最有情义的,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②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③文字,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字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涟漪片片、回环不绝的。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字的运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破空而来又急转而下之势,短短十几个方块字,就表现得如此尽致生动!

④阅读让人更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从小,妈妈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着:阅读。阅读会令男人女人都更添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

⑤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人鱼、灰姑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憧憬。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的朋友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赵子龙……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雨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⑥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人说"等人心焦",有本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

⑦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指出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

具体说出下面句子中两个"漂亮"在文中的含义。

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3.

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4.

作者说阅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一观点作简要阐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一盘牛肉》一文,完成题。
一盘牛肉
腊月二十七,年味越来越足。午后的天空飘起了零星小雪,我懒懒地靠在拉面店的窗前,看雪花漫舞。
这时,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搀着一位乡下老者走了进来。两人抖落身上的雪花,在临近暖气的那张餐桌旁坐下。男青年先为老者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着脱下那件褪了色又极不合体的棉大衣,然后径直走向我,大声喊道:“来两碗牛肉面。要大碗的。”我正准备吩咐厨房伙计,忽然发现他急切地在朝我摆手,他指着墙上的价格表,用手示意我——他只要一小碗“白水面”。
我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对他点点头。
男青年正与老者寒暄。
“爹,你有什么事写信就可以了,这么远,何必赶来呢?这么冷的天,你眼睛又看不见。我不是说了吗,考完研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一趟。”
“你都五年没有回家了,你妈怪想你的……”泪水从老者那没有光泽的眼里流出来。
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店内一阵沉默,外面的雪花越来越急。
面送上了。男青年站起来,抢先将大碗牛肉面端到父亲面前,自己端过白水面吃了起来。
父亲的筷子在碗里摸索着,夹起一块牛肉,又摸索着送到儿子的碗里,“学习累,你得多吃点肉,补补脑子。”
儿子没有说话,故意把吃面的声音弄得很响,又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
我叫来伙计,对他悄悄耳语了几句。当伙计切了一盘牛肉端到那父子桌子前时,男青年抬起头,诧异地说:“你们弄错了吧?我们可没有点牛肉!”
“没有错!”我大声地说,“我们正在搞活动,年底了,为感谢新老客户一年来的关照,凡来小店就餐者,一律赠送一盘牛肉!”
男青年表情复杂,嘴角微微动了动,却欲言又止。他转过头去,对父亲说:“爹,今天店里搞活动,白送我们一盘牛肉,你使劲吃啊!”
“厚道,厚道,厚道!”老者连连说,“祝你们生意兴隆!”
“谢谢。”我又懒懒地靠在窗户边,继续看雪。雪没有停,越下越大,铺天盖地,洋洋洒洒。
父子俩吃完面,结了账,还一个劲儿地跟我道谢。
看着他们顶着大雪消失在路的拐角处,我转身收拾桌子,猛然发现吃空的盘子下压着一叠整齐的零钱,点点,正好是一盘牛肉的钱;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位盲人父亲坐过的椅子上,也“掉”了一叠零钱,点点,同样是一盘牛肉的钱。
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
示例 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点评: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句子:
点评:
如果说“小小面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那么通过发生在面馆的一幕,你读出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