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黑金”石墨烯

①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19 日零时,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 2018 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排行榜,中国 22 岁的青年学者曹原名列榜首。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旋转成约 1.1°的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把平行的两层石墨烯旋转成约 1.1°的“魔角”并不容易,需要很多次试错,但曹原总是很快就能操作成功。因此,《自然》杂志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

②石墨烯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奇迹材料。它看似神秘,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它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③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它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石墨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但是人们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目前的研发成果显示,石墨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图)

④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 5 至 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 1000 亿美元,更有乐观者认为,石墨烯的市场潜在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就目前情况来讲,石墨烯市场化的最大阻碍是需求和价格。石墨烯的未来产业化之路还很长,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发人员的开拓创新。

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石墨烯的重视程度都在日益提高。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石墨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材料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及超高的性价比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摘编自《22 岁在读博士生荣登<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石墨烯应用领域及前景浅析》《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原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自然》杂志把他评为 2018 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B.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

C.文中图表显示,石墨烯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在电子和储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D.由于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石墨烯在全球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 1000 亿美元。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介绍曹原的研究成就巨大,令人振奋,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采用了画图表的方式介绍石墨烯广泛的应用领域,直观清晰。

C.第②③④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石墨烯的特性、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D.本文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与黄金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3)请仔细阅读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 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以“1 毫米”和“300 万层”的巨大反差,凸显了石墨烯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又要以“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为例来说明?

来源: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史金波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2018年7月,共有5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

上拥有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遗产。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成万里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A_____。

④有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官,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B_____.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责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籍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展示出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⑥中国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⑦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其中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其中有表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如京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C_____、安徽宣纸等;还有很多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D_____等。

⑨总之,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更多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化遗产在当代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传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选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3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B、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了5批珍贵古籍,这些汉文典籍充分展示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C、中国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

D、山东的泰山、齐长城、济南皮影戏、诸城派古琴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录》,它们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请将下面四个例子分别放到文中ABCD处。

①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②云南丽江古城,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

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城

③贵州侗族大歌

④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至今已近600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A、  

B、  

C、  

D、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材料一: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教堂拱顶等部分遭大面积损毀,塔尖坍塌。巴黎民众在火灾现场跪地祈祷,为圣母院被大火吞噬而落泪哭泣。

       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因为有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辈子的守护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传奇。

来源: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②  →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来源: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问题。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4)“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来源:201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偷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唉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来源: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天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

(3)根据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4)联系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

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②两段运用了摹状貌和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猕猴桃名称的变化和外形等特征,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

B.奇异果(Kiwi fruit)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C.我国野生的猕猴桃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是因为品种单一和习性特殊,加上繁殖的复杂,人工栽培的难度很大。

D.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条理清晰。

来源:2019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完成下列各题。

①六足四翅的昆虫家族,在地球上已经繁衍了三亿五千万年。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物体的轮廊,复眼只要0.01秒钟就可以了。因为复眼有很好的运动知觉,能够看清楚快速运动的物体,是一个很好的速度计。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测量飞机相对地面飞行速度的“飞机对地速度计”。

③苍蝇的一只复眼约有三千只小眼,是一种蜂窝型结构。人们仿照它研制出一种新型照相机“蝇眼”,一次能拍摄1329张照片,分辨率每厘米达4000线。

④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大约在三亿年前就升入高空,比爬行类、鸟类要早五千万年。蜻挺翅膀的提升力,按体重比例计算,比目前最好的飞机还大三倍。科学家采用塑料制成“昆虫飞机”,安上发动机就能飞上天。这种用无线电操纵的“昆虫飞机”可以用于航空摄影、探测气象、山区运输等。

⑤苍蝇一类双翅目昆虫,后翅的痕迹器官﹣楫翅,飞行时每秒钟振动30次,是天然的导航器官。科学家依据楫翅的导航原理,制成“振动陀螺仪”,其体积是传统陀螺仪的五分之一。还研制成“振弦角速率陀螺”等新型导航仪器,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飞机,自动平衡各种程度的倾斜,稳定飞行。

⑥小小萤火虫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效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普通的电灯的效率只有6%左右。荧光发出的热,只有一摄氏度的四十万分之一,这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随着对萤火虫发光的深入研究,制成了应用于矿井的闪光灯和水下照明灯,以后还将用来探知外星是否有生物的存在,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

(选自《时文精选》(第五辑)有删改,作者:杨书培)

(1)此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

C.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

D.昆虫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

(2)第②段中加点词“这一原理”指代什么?

(3)此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打比方

D.举例子分类别

来源: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柳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菌,一种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

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然后在地形上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展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朝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便能自由自在地通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

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生物“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

⑤首先是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了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⑥其次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挫。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这些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损伤。

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称黏菌为单细胞“科学家”,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来源: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列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责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脸识别技术。

B.第②段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是为了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已无法在“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

C.文中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D.文末加点的“脸”指代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B.刷脸支付具有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准确率的特点。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D.“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3)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来源: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萤(节选)

法布尔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耀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宽的节形。而位于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光就是发源于这里。在这些物质的附近,分布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器官,它们都有短干,上面还生长着很多细枝。这种枝干散布在发光物体上面,有时还深入其中。

⑤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⑥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⑦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竟是怎样行动才达到它调节自身光亮的目的呢?经过观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⑧每次当我想要捕捉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就在刚才,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⑨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空气可以流通。然后,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这样暴烈的声音,萤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它的光亮依然如故。于是,我又换一种方法试探,取一个树枝,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这种种方法都失败了,各种刺激居然都不奏效,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然后,我又拿了我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那么,它们的光亮并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B.萤的亮光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的。

C.写“萤总爱和我捉迷藏”是为了说明萤调皮可爱的特点。

D.外界的干扰完全不影响雌萤的发光。

(2)阅读第⑤段,提炼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不超过50字)

(3)将下面的文段与本文对比,说说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你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萤火虫靠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来发光,通过控制发光器官内化学反应的开始与结束,以使光产生或消失。

(4)阅读全文,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所体会到的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来源:2018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Ⅱ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这一效应最早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水落荷叶,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现象,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们何。这么一种吃喝拉撤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若即若离,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我们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纳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疏也就有亲,与超疏水性对应的,便是超亲水性,这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和天鹅絨竹竽等植物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    的原理。

(2)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

(3)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来源: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玦和小管等。经鉴定,这批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界上崇玉的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可见人类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一般多认为斧、匕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实不尽然。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绺的就不少见。用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在古代,玉器十分珍贵。秦昭王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桓公元年》)。故《越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今人或据此进而主张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更于理不合。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说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未免得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查海出土的玉器“功能为何”?

(2)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

来源: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泰州道情》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所以也叫“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

②明代,道情开始在泰州地区流行。至清代,用当地方言说唱,并吸收了本地民歌的许多面调,成为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流传更为广泛。清道光时期,泰州一带有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有“三阳(杨)开泰”之誉。后来逐步以泰州为中心,在江淮地区和沿江农村传布,称为“泰州道情”。新中国成立后,泰州成立了道情协会,有会员300余人。

③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表演形式古老简朴,演唱时,渔鼓抓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无论走街成登台,马上便会引来男女老少驻足细听。

(节选自《泰州曲艺艺术),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泰州道情”是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源于唐代的道曲,吸收了  的许多曲调,用  来说唱,以  为伴奏乐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加点的“同源异流”,形象地说清了全国各地的道情之间的联系。

B.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和“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②段划线句,列举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的例子,说明当时道情在泰州广泛流传。

D.第①段按时间顺序说明,第②段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

(3)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泰州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

来源: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

无味之味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至于五味,          ,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  ,无味才会  ,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1)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

(2)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

(3)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

(4)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一个合适的词语。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后两句。

来源: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上的光学

①物理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它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最近,我观察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发现汽车上有多处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

②例如,汽车的头灯总是安装在汽车前部靠近地面的地方,而不是安装在车顶上。依我们看来,安装在车顶上照射的范围会更广些,更可行些。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头灯靠近地面更有道理。

③一般说来,汽车头灯是为晚上照明用的。安装得低一些,在经过崎岖不平的道路时,光照射在路面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就会留下长长的影子。这样,影子的阴暗处与其他地方的光亮处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司机就比较容易选择平坦的道路了。

④又如汽车的头灯,它的结构看似与手电筒的灯头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又不难发现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⑤手电筒的灯罩使用的是平面玻璃,而汽车头灯的灯罩使用的玻璃却是凸形的,而且上面还有横竖条纹式的棱。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头灯的后面是一个凹面镜,灯丝就装在这个凹面镜的焦点处。这样灯丝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就平行照射到地面上了。这对于照亮路面是很有益的。但是,司机除了要看清路面,还要看清路边的建设、路标等等,灯罩的特殊结构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它的带横竖条纹式的棱就好比透镜和多个棱镜,将反射的平行光进行了合理“分配”,分散了一部分到四周去了。这样,既不影响照亮路面,又让司机看清了两旁建筑,岂不是一举两得。

⑥再如,小汽车和大汽车的挡风玻璃也是有区别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小汽车的挡风玻璃总是略有倾斜,而大汽车的挡风玻璃却是竖直的。原因是挡风玻璃虽然是透明的,却也不是绝对不反光。小汽车较矮,如果挡风玻璃安装成竖直的,车内人的影像就正好映在挡风玻璃上,而其高度又和车外的行人差不多,司机就不容易分清哪是影像、哪是行人了,容易造成事故。以倾斜的方式安装挡风玻璃,车内人的影像就映在司机观察不到的上方,不会造成司机视觉上的混乱。大汽车较高,以竖直的方式安装挡风玻璃,尽管车内人的影像映在司机前方的玻璃上,但此影像比路上行人高,不会给司机的辨认造成麻烦。

⑦还有,汽车的反光镜采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或者凹面镜等。

⑧你们看,汽车上的物理学原理是不是很多呀!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学。

(1)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光学知识在汽车上的运用,请依次概括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

  ——②头灯灯罩的特殊结构——③  ——④反光镜的镜面选择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文中将汽车头灯的灯罩与手电筒的灯罩进行比较,说明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

B.选文笫③段中加点字“一般”指大部分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选文的说明对象是汽车上的头灯和玻璃,突出其使用材料的不同特征,逐一介绍,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D.科学在于应用,作者通过观察发现了汽车上有多处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这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值得肯定。

来源:2018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