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概括说明内容
初中语文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   )
A《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英国文学家
B《隆中对》——《三国志》——陈寿——晋朝史学家
C《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纪传体
D《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人物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心理活动描写)
B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心理活动描写 )
C“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 语言描写 )
D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动作行为描写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
(1)简爱两次要求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王安石的《伤仲永》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出下列刻画人物的手法。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
③“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的说。(           )
④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总不愿意。(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填空
阅读了《朝花夕拾》,请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             。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出师表》的“表”,《陋室铭》的“铭”,《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一种文体。
D.《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        )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
(3)“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    )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敬畏规则
①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②有人为了考验德国人的守规则,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标志。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就算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人不遵守这一规则。美国人在邮局前排队,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窗口服务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只排一个队,前面的人依次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办事,以保证先来的人先接受服务。甚至现在经济比我们落后的俄罗斯,在他们的语言里也没有“插队”这个词汇,他们的穷人在寒风里领取救命的面包时也非常自觉地排着长队,但是我们有些人有时却因为插队而大打出手……高贵与粗鄙,在规则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国人还有很多事要做。
请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说说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现代文阅读(共6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13分)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老妇人的? 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第②段,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假如我们是安恩的奶牛,我们会对安恩说些什么呢?(不少于5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0-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其冲烟飞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察秋毫                           (2) 项为之                   
(3)以丛草                          (4)一癞蛤蟆也            
选出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心所向    B 昂首观之,项为强    C 驱别院    D 何不试以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于漪的《往事依依》(节选),完成题目。(4分)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第①段中划线词 “搜索枯肠”用得好,说说理由。
小屋里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小时候的“我”为什么竟能百看不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
B.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引用了迪桑卡的诗句,其作用是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也叫消息,它用事实说话,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
B.《陋室铭》中的“铭”,是一种用韵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
C.《核舟记》作者是清代的张潮。这是一篇介绍核雕艺术的说明文,展示了我国古代艺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提供的几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材料一:记者从武大等多所高校了解到,莫言的作品在图书馆借阅量不高,不过获奖后阅读量有所上升。诺奖花落中国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莫言在书店的遇冷境遇。昨晚的汉街文华书城,走到促销展柜前,翻看莫言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是实体店,记者发现网络上莫言的作品也一书难求。国内几大网商当当、亚马逊等都在图书首页推出了莫言作品专区,不过书基本上被抢空,处于缺货状态。连并不是以卖书主打的淘宝网也迎来了销售热潮。
材料二: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A.我国国民阅读有跟风的现象。
B.我国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少,人均购书量少,阅读率低。
C.我国国民阅读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D.为改变现状,政府、学校、书店、图书馆等部门、单位可以加大读书活动的推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概括说明内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