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飞行汽车就要来了
①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在很多国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碰到拥堵,人们总是会想,如果能给汽车插上翅膀飞过去该多好!现在,梦想中的飞行汽车很快就要上路了。据英国媒体报道,荷兰PAL﹣V公司日前接受了全球首批90辆商用飞行车订单,计划于明年底交付使用,这标志着飞行汽车将开始进入实用领域。
②这款名为“自由”的飞行车可谓创新力十足,而且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现独特、内饰舒适,而且技术含量颇高:车身由碳纤维、钛和铝材料制成,重量仅为680公斤,而一般的轿车重量大都在1000公斤以上。在陆地行驶模式下,这款汽车的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一箱油可以跑1315公里;而在飞行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这款两座产品从三轮摩托车型的道路模式转变为自转旋翼机模式,只需要10分钟。230马力的四缸引擎动力强大,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8秒。引擎既是汽车的驱动装置,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飞行器”的后置推进器。
③其实不单荷兰,世界上有不少公司都在研发飞行车。早在2009年,世界首辆飞行汽车就在美国实现了首飞,而荷兰的这款“自由”飞行汽车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不过,眼下这款飞行汽车仍存在局限和短板。一是价格太贵。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格近60万美元,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随后将生产的最低配置型汽车也要卖到40万美元。二是对驾驶的要求较高。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因此要驾驶这款飞行车,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这势必会限制人群的适用范围。三是安全性还有待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尽管如此,这仍称得上是汽车形态方面一个质的飞跃,为未来的出行方式打开了新的疆域。
④人类的变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是最早造率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夤帝造车的记载,在机械动力驱动车的时代来临后,西方的造车技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交通领域正在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从磁悬浮列车到超级高铁(胶囊高铁),从电动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空间。从动力方面看,燃油汽车已呈现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之态;从空间上看;单轨索道、空中汽车已然跳脱了拥挤的路面,开始向空中延伸。
⑤当科技的进步遇上人们的现实需求,总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20世纪40年代,当汽车、航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今天,福特的预言很快将得以实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飞行汽车在生活中应用、推广存在哪些困难。
(4)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世界首辆飞行汽车于2009年实现首飞,标志着飞行车已进入实用领域。
B.世界上不少公司都在研发的飞行车是一款四缸引擎的两座三轮摩托车。
C.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值60万美元,远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D.如今,人类的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和运行空间方面正经历着巨大变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只吃一种食物,我们能活吗
①只吃一种食物,会发生什么呢?有没有哪种食物是相对来说更有营养的,能支撑我们活得更久呢?
②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美味的肉类,肉类富含蛋白质以及我们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但是只吃肉可不可行?红烧排骨香气四溢、美味的牛排让你口齿留香,只吃猪肉或者牛肉的生活一定很美好吧?那可不见得。由于无法从食物中摄取任何葡萄糖,你的身体将会另谋出路,从你自己的脂肪和肌肉中摄取能量,于是你的脂肪和肌肉不断消失,你慢慢变得骨瘦如柴。而且只吃这些肉会造成维生素c严重缺乏,而维生素c是制造胶原蛋白的小能手。长此以往,你将会得坏血病,整日无精打采,肌肉疼痛,全身长着红斑,面容枯槁,牙龈肿胀出血。肉类本身就缺乏纤维素,培根、香肠、热狗这些加工肉类长期过量食用更是会致癌。如果三餐只吃培根,那问题可能就更严重了。比如,一个人每天吃51克培根,他得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18%。只吃脂肪含量低一些的瘦肉也会让肝脏不堪重负,影响其处理蛋白质的能力。
③那么,只吃谷物、蔬果呢?它们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这些碳水化合物会向你的身体提供葡萄糖,而葡萄糖能够转化为支持身体基本功能的能量。但是身体将会极度缺乏蛋白质,而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身体分解肌肉来得到所需的氨基酸。为了得到足够的能量,身体吃掉的可不仅仅是让你显得强健、帮助你突显好身材的肱二头肌,那些以肌肉为主的器官(比如心脏)以及身体组织也会变得衰弱。心脏都不再强健,人的身体状态也自然会每况愈下。
④这样看来,肉类和大多数谷物、蔬果都不符合条件。肉类不舍纤维素,也没有重要的维生素。谷物、蔬果富含维生素和糖类,但即便吃一大堆,它们。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食物能为我们身体提供比较全面的营养?
⑤土豆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作为一种富含淀粉(可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竟然还含有许多蛋白质以及多种氨基酸。澳大利亚有一个叫泰勒的瘦身者,坚持一整年只吃土豆,体重从151.7千克减到了99千克。当然,土豆中的脂肪含量比较低,很难满足每天推荐的摄入量,尽管泰勒每天食用大约4﹣5千克土豆,后来还在餐单上增加了红薯(可以为身体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E、铁、钙),身体仍旧会缺少维生素B、锌以及许多矿物质。由于营养不足,他消耗了大量身体里本来存储的脂肪。继续这样吃下去,疾病是难以避免的。
⑥对于人类来说,食物中的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还没有走入我们的认知领域。或许短期内缺乏这些物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长期单﹣饮食,缺乏这些神秘物质,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⑦因此,膳食平衡十分重要。最佳的饮食需要保持食物的多样性、确保营养物质全覆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提供给你生存所需的全部营养。身体为了帮你活下去而向你索取的营养其实可能并没你认为的那样多,但是把这些身体所需的物质从餐盘中取走我们就一定会走向死亡。
(1)本文按照 (说明顺序),说明了“只吃一种食物,我们不能活”的原因是: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选文第②段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好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第②段:维生素C是制造胶原蛋白的小能手。
第⑥段:或许短期内缺乏这些物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4)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请你根据选文中所学的知识,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走人荒野》中的徒步旅行者克里斯被困荒野,他的食物来源是荒野中的兔子,抛开自然等其他因素,只吃兔子也不一定能帮助他走完最后的征程。
B.泰勒在一年里只吃土豆虽然达到了减肥的目的,但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因缺少蛋白质和氨基酸而生病。
C.长期只吃面包可以摄取到大量葡萄糖,但人体会因极度缺乏蛋白质而导致肌肉受损,也会导致心脏受损。
D.营养学家认为: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吃多种食物,其中绿叶蔬菜的摄入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少吃油炸食品和加工肉类。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 Sv,1西弗 Sv 1000毫西弗(mSv) 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抗癌奇药桃儿七
作者:陈博君
在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有一座海拔3767米的山峰,这就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秦岭主峰﹣﹣太白山。太白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自古便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的说法。在种类繁多的太白草药中,有一种名为“桃儿七”的草药,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
桃儿七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仅20~50厘米,亭亭玉立。.桃儿七的花型较大,两性,单生,先叶开放,花色粉红,花瓣6片,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略呈波状;花苞刚刚开放时,花瓣合抱成酒杯状,酷似美丽的郁金香。桃儿七的浆果也很有特点,为卵圆形,成熟时为橘红色,十分美观。
桃儿七果实中的维生素含量极为丰富,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大多数水果,维生素B的含量更是比多数水果高出数倍,维生素PP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均可与大多数水果相媲美。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桃儿七果实的总氨基酸含量达3.7%~4.3%,含量较高的有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其中,亮氨酸和缬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人体发育和补充营养有重要作用。桃儿七果实所含的微量元素中,铁、锌、铜、锰的含量也都很高,它们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直接参与人体代谢,对维持机体自身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桃儿七营养价值很高,但它同时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其根茎、果实等均含有木脂体类的成分,如鬼臼毒素、去甲鬼臼毒素等,因此均可入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法“以毒攻毒”的理想用药。
众多医药典籍从不同侧面尽述了桃儿七的各种医药功效:《纲目拾遗》《广西中药志》记载,桃儿七可治一切毒蛇伤;《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桃儿七可治虚弱脱肛;《四川中药志》认为,桃儿七能治劳伤吐血、腰痛、疥癣白秃;《江西草药》记载,桃儿七能治肾虚、劳伤、中暑、胃痛;《贵阳民间药草》记载,桃儿七治体虚弱、痨伤咳嗽、虚汗盗汗,等等。
当然,桃儿七最大的医药价值,还是其具有神奇的抗癌作用。早在1953年,美国就将“太白七药”之一的桃儿七提纯制成药品用于抗癌,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还被载入美国《药典》。以桃儿七为主药研制而成的国产抗癌药,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临床有效率达88.5%。
桃儿七对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今它更多的还是野生于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海拔2200~4300米的林下、林缘湿地、灌丛中或草丛中。桃儿七适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因此,夏季低温多雨或冬春干冷的时候,最低气温通常在﹣10℃以下,年降水量在400~900毫米,是最适宜桃儿七生长的季节。
(1)选文依次从桃儿七 。 、 和生长环境四个方面说明了它的特点。
(2)选文第①段引用“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这一说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除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们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主药”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桃儿七植株高,花型较大,果实为卵圆形,成熟时为橘红色,十分美观。
B.桃儿七的果实含有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所以我们可以直接食用。
C.根据铁岭地区的气候特点,美丽堪比郁金香的桃儿七可以装点我们的校园。
D.据医药典籍记载,桃儿七可治一切毒蛇伤,也可治虚弱脱肛、胃痛等疾病。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
②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式。
③你写了一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其实这是一个陷阱。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
④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
⑤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但是,他连续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
⑥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
⑦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极度”为什么不能删去?
(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睡眠不足者来说,睡眠是一种非常适用而又有效的休息方式。
B.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
C.卢梭在治学中通过将脑力劳动转换为体力劳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倦。
D.当精神超级紧张时,你可以尝试再做一份与自己职业不类似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别让甜饮料毁了你
范志红
①最近甜饮料又上了健康新闻的头条,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甜饮料每年造成十几万人死亡,这是研究者统计1980~2010年之间51个国家超过61万人的膳食数据后的发现。
②很多人可能不解,不就是喝个糖水吗,怎么会还和死亡挂上钩了?殊不知甜饮料中糖的害处几乎是“罄竹难书”﹣﹣按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甜饮料涉及的“罪过”包括促进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龋齿,甚至癌症。
③一罐355毫升的可乐就含有37克糖,一瓶500毫升的果汁饮料中含有40﹣60克糖。只要饮用一款,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最新推荐是每天摄入人工添加糖最好不超过25克,一定要控制在50克以内。
④中国人喝甜饮料的状况也很让人忧心,而且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少年和青年人。其实用不着做那么多调查,只要直接走进超市看看,就猜得到结果。
⑤最糟糕的是,我们甚至有了一种不成文的“刻板印象”﹣﹣默认孩子和年轻人就该喝甜饮料,时尚者就该喝加糖加奶的各种高热量咖啡饮品,只有老年人才该喝茶。
⑥一位朋友告诉我,他28岁牙齿就已经严重损毁,牙医认定,从两岁开始每天喝可乐,成年之后更是只喝包括可乐在内的甜饮料,就是他牙齿毁掉的主要原因。这位朋友还背痛、膝盖痛,骨密度检查显示他相当于60岁的老年人,20多年来勤奋饮用甜饮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⑦还见过很多小孩子,或身体虚胖或脸色灰黄。一问饮食习惯,大多数孩子是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喝甜饮料的,甚至有还没断奶就开始喝甜饮料的。甜饮料营养价值很低,喝了甜饮料又不好好吃饭,会造成营养不良。在三餐饱食之外再喝很多甜饮料,结果就是身体肥胖。
⑧研究者们实在是太反感这些甜饮料了,但遗憾的是,各种健康教育,似乎根本没法和商业广告洗脑相抗衡。美国的营养学家们眼睁睁地看着美国超过一半成年人处于肥胖状态,看着高发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绞尽脑汁地讨论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少喝一点甜饮料。
⑨其实,要想避免被甜饮料所害,最好的方式还是我们自己戒除对甜饮料的嗜好。最解渴的永远都是水,最亲密的伙伴永远是健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说明内容。(2分)
(2)选文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3)选文第七段中加点词语大多数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4)结合选文内容选出表达正确的一项
A.按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引发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龋齿,甚至高血压这些疾病。
B.中国人喝甜饮料的状况也很让人忧心,而且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儿童。
C.甜饮料营养价值很低,喝了田野的孩子又不好好吃饭,会营养不良。
D.各种健康教育,根本没法和商业广告相抗衡。
(4)读完选文后,了解到哪些健康知识?(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①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抢盐的热潮,各大超市很快都无盐可买!“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这些说法无不显示出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恐慌。
②我们有必要对核辐射进行一些相关的了解。
③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阳光里的紫外线,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辐射无所不在,到处都是可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④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主要分为两类: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这种照射统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是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人工辐射是指与核相关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公众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和核动力生产。核爆炸在大气层中形成人工放射性物质,使环境受到广泛的污染。核能发电等核动力生产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于环境。
⑤描述辐射防护剂量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⑥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射线照射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而言,这些组织效应发生的频率随剂量而增加,其严重程度也随剂量而变化。比如男性生殖器官,一次达到0.15毫西弗的照射剂量,就可引起暂时不育,达到3.5毫西弗,就可引起永久不育。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能发生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通常由辐射引起癌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机性效应是X射线在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对人群的主要危害。
⑦核能的确清洁高效,但核泄漏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的危害尚难估算,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即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至今令人“谈核色变”。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殃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的694.5万居民。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专家预计,消除此次事故造成的污染需要800年的时间。
(1)选文③﹣⑥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核辐射的哪些内容?(3分)
① 。
② 。
③ 。
(2)选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般来讲”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手机、微波炉等物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只要不过量,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B.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C.核辐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效应的有害程度与受照阈剂量的大小有关,因而发生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会因核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D.截止2011年3月,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及爆炸事故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件。
(5)人类自诩为“坚如磐石”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在天灾面前竟不堪一击,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人类如何善用核能这把双刃剑?请联系文中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机器人做手术越来越靠谱
最近,一位名叫比利•惠特克的英国少年接受手术,摆脱了长达7年的癫痫病痛。医生让机器人钻入他的大脑,通过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找出引起癫痫发作的部分,医生将病灶切除。这个手术被称为立体定向脑电,已经有过成功的案例。
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手术中大展拳脚。一台“手术医生”机器人,必须知道“要做什么”,并能规划“如何去做”。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
软硬件环境可以说是医疗机器人的大脑,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不过,医疗机器人往往是基于Unix或Linux等开源操作系统开发的,以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同时,医疗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功率不会很大,否则就得配个风扇、扯个电源线在人体内横冲直撞了。这种低功耗、高稳定性的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而移动电子设备近些年的发展,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传感器通常是指一切物理、化学的感知仪器,比较常见的是压力传感器、视频采集装置、溶液成分检测单元。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眼睛”收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作出决策,而决策的最终实现者机电设备就是医疗机器人的手。它一般以高聚塑料为外壳,耐酸耐碱,不易在体内留下有毒物质,并且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操纵精度,完成精密的外科手术任务。在这套系统中,人工智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还能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医生只需坐在显示屏前,操纵控制杆,便能完成手术。它的最大特点是“缩放”,主刀医生可以通过调节缩放比例,改变手动操纵和实际移动的尺度比例,从而实现超精细外科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美中不足的是,一个病人需要为这种手术支付昂贵的设备费用。
医疗机器人的优势不言而喻。纵使最出色的外科医生,由于手部血管随着心跳有节律的颤动,都无法保证手术器械的完全稳定,而这一劣势被医疗机器人高精度的机电结构所补偿。医疗机器人还具有微创性,一个小的机电设备往往只需要2厘米的创口,甚至口服就可以进入人体,从而极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加快了术后愈合的时间。此外,医疗机器人还可远程操作,只要连接网络,主刀医师无需与患者碰面,即可远程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极大地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成本。
事实上,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神通广大的机器人不断问世,比如机器人厨师,又比如人工智能创意总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机器人可能无处不在,并将为人类带来莫大的福祉。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4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5段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
(4)阅读选文第6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医疗机器人具有哪些优势。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医疗机器人正常运行需要一套由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构成的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
B.医疗机器人的软硬件环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而其低功耗、高稳定性的系统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
C.在医疗机器人的微电子系统中,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
D.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广阔,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不断问世,可能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类造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余世存
①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②秋分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隆水,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谚语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紧、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经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故乡村经验是,“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③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是韬光养晦。
④无论是物候显象,还是人体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⑤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伙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问。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修缮房屋,欧美国家那些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换地板、换门窗,使房子焕然一新,以迎接冬天。
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如果说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秋分时就是收敛,在告别,在隐居。
(选自2015年第20期《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具体指什么。
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
(3)第②段加点词语“很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4)选文多处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①世上的人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要用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②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虽然只有1.5 千克左右的重量,但神经细胞的数量有1011~1012个,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体总数。大脑的复杂性还在于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神经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上的千差万别。在脑中还存在数量更为巨大的角质细胞,对其作用人类至今仍然所知甚少。另外,大脑并不只是一团相互纠缠、杂乱无章的细胞,它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例如:大脑可储存的信息总量相当于50 亿册图书,大脑神经细胞之间每秒钟可以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1000 亿次。
③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大脑是掌管人体感觉和运动的“司令部”,也是思想活动的“指挥中心”。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机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人类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④大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复杂,组织最精细的物质,又是宇宙中进化最完美、功能最奇妙的系统和生命表现的最高形式。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最为肤浅。如果将大脑比作一个城市,那么目前的技术只能使人们看到城市的大概轮廓,却无法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因此,大脑之谜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并称人类面临的四大科学难题,而大脑之谜是四大科学难题之最。
⑤加强脑科学研究将有助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医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超过500 种脑部疾病,包括偏头痛、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2008 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有20 亿人罹患与脑有关的疾病,为此耗费超过 20 万亿美元。在欧洲,约三分之一 的人口会患上与脑有关的疾病,几乎影响所有的欧洲家庭。加强脑科学研究可以揭开大脑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谜,对人工智能、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都有重要带动作用。同时,脑科学研究属于高科技附加值项目,在加强脑科学学研究的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研究而诞生的新学科和新产业将大量的涌现,并将产生众多的就业机会,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研究报告显示,自2009 年以来,人脑工程领域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2 年相关产业规模约为10 亿美元,2020 年有望增长至60 亿美元,脑科学领域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⑥我国虽在脑科学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并且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应着眼于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军事、安全发展,形成满足国家意志和发展需求的国家目标,组织优势研究单位联合攻关,积极抢占脑科学战略制高点,同时引导脑科学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作出贡献。
(1)阅读选文第二段,说说大脑为什么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4分)
(2)第三段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概括选文第五段的说明内容。(2分)
(4)选文第六段加点词语“一些”,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我们读书写字,唱歌跳舞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我们的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B.大脑结构复杂、组织精细、进化完美、功能奇妙,是大脑之谜成为四大科学难题之最的原因之一。
C.目前脑科学研究的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些技术是人们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D.我国在脑科学领域开展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今后的发展要注意形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
现代文阅读。
鲸落,世上最壮美的重生
①“大海深处,广袤荒漠。鲸,生于斯,长于斯,落于斯。鲸落,最后拥抱大海的方式。一朝鲸落,万物重生。鲸,悲寂潇潇下,繁荣此中开。鲸落,世上最为壮美的重生。”
②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炳耀副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首小诗。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一时间也成为了网络热词。近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亚救助局码头,同时带回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随船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一鲸落,万物生。“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它与热液、冷泉一同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有研究者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一个“鲸落”可能就维持了至少有43个种类1.249万个生物体的生存。这里形成的生物群落,甚至可以延续上百年。
④“鲸落”的形成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一样的生物群落:
⑤首先是食腐动物,如盲鳗、睡鲨,还有少量的石蟹、鼠尾鱼和数百万只两足动物等。它们会消耗掉刚刚沉入海底的鲸尸上大量的肉和脂肪。
⑥当它们离开后,“鲸落”生态便会被多毛纲、涟虫目和一些蜗牛为首的软体动物包围,甚至会培养出一些在别的环境中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食骨蠕虫就是“鯨落”中诞生的特有物种。至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至少16种这样的新物种。它们会吃掉剩下的一些组织碎片以及之前生物所留下的残渣,比如鲸骨中的沉淀物。
⑦下一个阶段是“硫化”阶段,主角是数量庞大的厌氧细菌,它们会进入鲸骨中去分解骨骼中的脂质,并排出硫化氢。所以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不过并不影响这里的生命活动——海底的贻贝、蛤蜊、帽贝和海螺等生物会以这些厌氧细菌为食,因此它们会在骨架周围攀附生长。
⑧最后,当鲸的所有养分都被利用完,骸骨中含有的矿物质便会慢慢变成礁岩或沙粒。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聚集着无数生命的海底礁石,在数百年前其实就是一具海洋生物的遗骸。
⑨海洋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也不足50个。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发现一个“鲸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死掉的鲸都会成为“鲸落”。
⑩因为鲸脂相对于海水的密度较低,所以很多鲸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上,有一些会随波逐流搁浅在海滩上。比如抹香鲸头的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露脊鯨有着厚实的鲸脂层,它们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就算是一些因密度大而能缓慢下沉的鲸尸,因为体内脏器与之前的食物腐化的缘故而产生大量气体,也可能会重新浮出水面。比如座头鲸和蓝鲸等。
⑪只有少数下沉的鲸尸因为各种因素才会完美“鲸落”,成为海底的一片“生命绿洲”。从“鲸落”的骸骨,可以看到其浪漫壮丽的一生。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作为延伸,开启了更多生命。
(文章有改动)
(1)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小诗开头,引出说明对象,诗意而又凝练地概括了“鲸落”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鲸落”的形成通常经历四个阶段,随着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数量越来越少,其生物主角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C.根据文意可知,鲸尸如果能够下沉,就会形成“鲸落”,但鲸尸很难下沉,所以“鲸落”数量不多。
D.“生命绿洲”这一说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鲸落”不仅可以滋养深海中的诸多生命,还能培养出一些新的物种。
(2)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①至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至少16种这样的新物种。
②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聚集着无数生命的海底礁石,在数百年前其实就是一具海洋生物的遗骸。
(4)下面各项与“鲸落”这一现象所引发的哲理思考最贴切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
张晔
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β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β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④“目前,科学家已经发展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细胞和β细胞这两大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β细胞。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β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D)J序列的β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病毒反应抗体。”信达生物转化医学副总裁徐伟告诉记者,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
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或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阻止病毒入侵。
⑦“目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徐伟认为,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可准确识别新冠病毒。
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要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徐伟说,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依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徐伟介绍说,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减)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抗体就是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就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
B.能产生抗体的是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β细胞。
C.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的抗体叫作单抗。
D.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是好的单抗药的优点。
(2)简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
(4)文中认为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之前,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5)除药物抗疫外,请再举出两种防疫措施。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在电子显微镜下,冠状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七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推测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但是如何从蝙蝠传播到人,中间宿主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材料二
焦虑指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所产生的生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应激性反应。学业焦虑往往倾向于将不确定的事情理解为不好的结果,将未知的影响等同于对自己的威胁,夸大学业失败的可能性。问卷显示,有79.63%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的学业有影响,47.5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感到焦虑。
学业焦虑表现为:思维上,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做题时犹豫不决的现象[甲];情绪上,对学业担心、害怕、紧张,自身情绪不稳定[乙];行为上,出现无目的、无效果动作[丙];生理上,有出汗、头晕、口干、胸闷、呼吸紧促、肌肉紧张、食欲改变,作息紊乱现象[丁]。
产生学业焦虑的原因主要有4个:(1)认知偏差与错误归因。如线上学习遇到了障碍就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学不好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2)不匹配的学习动机与目标。很多同学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偏离实际,往往过于完美或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3)意志力薄弱与自信心匮乏。意志力弱的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对象或活动上,易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专注学业;缺乏信心的学生常常对自己新模式下的生活与学习做悲观评价,而这样的负面评价会导致或加剧学业焦虑。(4)亲密关系处理不当。疫情期间,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时间突然加长,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则会加剧家庭氛围的紧张,而家庭氛围的紧张又会加深自身的学业焦虑。
其实,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种刚刚好的焦虑状态。
材料三
截至2020年3月18日,全国5万多名出院新冠肺炎患者大多数使用过中医药。武汉市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89.10%,湖北省91.64%,全国达到92.41%。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也称“中医方舱”,医护人员由5个中医院校组成的医疗队承包,收治了564个病人。“中医方舱”的治疗相对简单,除了中药治疗外,还有很多特色项目,如打太极、练八段锦、针灸、按摩、穴位敷贴。这里虽然由中医医疗队承包,但移动CT、化验检测等现代医学检测设备也配备齐全。
医学专家表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显著降低轻症病人发展为重症病人的几率,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对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转阴有明显效果。”
(1)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由自然宿主传播到中间宿主,由中间宿主传播到人,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由被感染者传播到更多人。
B.设定的学习目标过低是导致学业焦虑的原因之一。
C.学业焦虑主要表现在思维、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下面文字适宜放在材料二第2段的 处。
如上课频繁改变听课姿势、手脚小动作不断、坐立不安等
(3)从说明方法角度,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武汉市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89.10%,湖北省91.64%,全国达到92.41%。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材料一,谈谈怎样预防新冠病毒由自然宿主传播给人。
[链接材料]昨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了闭幕式,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确立了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不仅在野外生活的野生动物不可食用,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也不可食用(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
(《新京报》2020年2月25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