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①百花盛开,青春正好。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当代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书本上的记录、展览馆中的文物,还应该__________。
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里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理想凝聚起先进的力量,从一条红船出发,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浪。百年历程中,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勇向前的信念指引下,中国创造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③你也许会想,树立远大理想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考虑学习的问题,长大后再树立远大理想也不迟。其实,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青年,对未来充满热情,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就能早一点唤醒自身的潜力。今天,守边卫国、开拓创业、扶贫攻坚、科学探索,到处都有青年奋进的身影。他们把自我追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将青春汇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
④这笔精神财富里还有在艰难时世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红军将领王尔琢写下最后的家书,用生命践行了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英雄赵一曼慷慨赴义,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百年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的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⑤你也许会想,红色基因是艰难时世的产物,这种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何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压力、挑战甚至灾难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而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共产党员先上!"的口号奏响了"战疫""的强音。无数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继承了革命先烈无畏、担当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战场。将"红色"作为青春的底色,这些青年便有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底气与力量。
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始终葆有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我们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下列关于文章①﹣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3)下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
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节选自《梁衡杂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有改动)
(1)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重在论事理,却又在第三段用了不少文字叙述"娘子关看瀑布"的经历。其用意何在?说说你的理解。
(3)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反思自己,谈谈你从本文哪些地方得到了启发?
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章,完成问题。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钱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文/庆哥,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Ⅰ)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Ⅱ) 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平时你接受的教育可能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选文中却说可以在生活时间里渗透思维时间,你赞同选文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①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③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插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
④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而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
⑤经典所以为经典,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______。
(选自《梁衡杂文集》,有删改)
(1)末段揭示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根据文意,补出第三个原因。
(2)第③段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不经意而成的经典?
(3)第②段划线句里"永恒之梦"针对的是什么现象,"重复之手"这种比喻的表达之妙在什么地方?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
综合运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4)题。
丽丽、红红、军军征得爷爷同意,乐呵呵地进入了爷爷的书房。
军军:(一屁股坐到书桌旁,发现新大陆般)快来看,这是爷爷的笔记哦(如图)
丽丽:(一把夺过来,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在许多时候,把字和词错过了,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
红红:嘿,从爷爷的笔记中我发现了一种读书方法,(1) 。
丽丽:红红,拙见!你归纳的读书方法让我茅塞顿开。
军军:丽丽,怎么是"拙见"?应该是"(2) "喲。爷爷,对吧?
爷爷:(点点头)谦辞、敬辞不能用反哦。
军军: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可以把(3) (甲、毕飞字;乙、但汉松)的话作为"反对用浓缩音频替代文本阅读"的论据了,明天的辩论赛我可威武啦。
爷爷:(欣慰地看了看三个孩子)小家伙们了不起!你们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说给爷爷听听。
军军:(抢答道)(4) 。
(1)红红的发现:
(2)应该是" "
(3) (填"甲"或"乙")的话
(4)请替军军说出一种读书方法: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牛是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象征。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爱牛、救牛、颂牛的一个原因。"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画家李可染也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③牛是 、 的象征。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喻,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④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勤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耕耘出来的。
⑤"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来源:《人民日报》陈凌2021年2月11日第4版,有改动)
(1)阅读全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两个合适的四字词语。
(2)梳理第④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 ;接着, ;最后,强调成绩的取得、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勤奋耕耘、吃苦耐劳。
(3)下面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补充在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时,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不动声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议论文阅读
论交友之道
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孔子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______的朋友。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道就是"信"。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选文有改动)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依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首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其次是要结交 的朋友。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列名言,最适合证明第②段"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轻诺必寡信。"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a)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b)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2)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c)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d)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3)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4)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选文第一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A. |
意境的创造 |
B. |
意境的鲜明 |
C. |
意境的演变 |
D. |
意境的独创 |
(2)"写恋爱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卖豆腐的王二也写上去;画虾,可以一笔水都不画,能表现出水的感受就行。"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选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 |
(1)处 |
B. |
(2)处 |
C. |
(3)处 |
D. |
(4)处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
B. |
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
C. |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
D. |
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
(4)选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能给我们写作以启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a):不停地写作,不断地表现,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精神实质。 |
B. |
(b):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
C. |
(c):有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动人。 |
D. |
(d):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最是“经典”润人心
①近一段时期,舞台作品诸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大型演出《美丽中国・古风国韵》,电视综艺作品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均备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都选择了大众化的角度和方式去星现经典,虽性质不同却殊途同归,起到普及经典的作用。它们构成了文化消费市场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打造更多文化艺术精品,广泛传播传播和弘扬文化经典,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③呈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美丽中国・古风国韵》把中国古典文化瑰宝以精美的现代舞台展现出来;《经典咏流传》以公众人物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为主,带领人们“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而《声入人心》音乐会则以流行的、大众化的方式呈現西方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新的文化现象,引发观众热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文化经典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起到了陶治大众情操的社会美育作用。
④文艺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甘霖。而文化经典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艺术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起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各民族文化经典都是一座座丰厚的审美富矿,代表较高的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和诸多经典艺术元素,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⑤毋庸讳言,当今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度的商业包装,也让“快餐式”文化消费占据了不小市场。有的人静不下心,有的人缺少时间,致使文化经典有时很难走入人心,无法全面深入地发挥其润物无声的美育功用。对此,我们不妨将文化经典蕴于当代影视艺术文化之中,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助推文化经典的普及与传承,都不失为一种良策。
⑥期待作为“阳春白雪”的文化经典,不仅能顶天立地,而且能铺天盖地,从而春风化雨、丰厚心灵,繁荣文化、滋养文明。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人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文艺节目谈起,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论题。
B.作者认为,要使文化经典普及和传承,可以将文化经典蕴于当代影视艺术文化之中,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助推文化经典的普及与传承。
C.第④段画线句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化经典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能“起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
D.第⑤段先将“快餐式”文化与文化经典进行对比,指出“快餐式”文化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着分析文化经典很难走入人心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
(2)“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期《对楚王问》中的典故,分别代指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运用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A.希望文艺作品的呈现方式“不拘于一格”,能符合大众的口味,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喜爱。
B.希望文艺工作者能打造更多文化艺术精品,广泛传播和弘扬文化经典,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C.希望优秀作品的选择“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高深高雅的,也要有通俗普及的,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使经典得以普及。
D.希望高雅文化艺术与流行、通俗元素充分融合,推动文化经典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激发大众的兴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古风国韵》《经典咏流传》《声入人心》三个节目虽然性质不同,但都选择了大众化的角度和方式去呈现经典,起到普及经典的作用
B.第⑤段作者认为“快餐式”文化消费占据不小市场的原因:一是人们生活节奏过快,没有时间去品位经典:二是未能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经典
C.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文化现象,引发观众热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文化经典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这说明旱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
D.从末段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文化经典既能顶天立地,又能铺天盖地,起到春风化雨、丰厚心灵,繁荣文化、滋养文明的作用。
趣话"三年"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 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作者:张英俊)
(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研读第④段,分别说说"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目月"的含义。
(4)赏读第⑤段画线句子,自选角度,给这句话做一条批注。
(5)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
A.一去三年故人疏 |
第②段 |
B.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第③段 |
C.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
第④段 |
【议论性文章阅读】
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陈思炳
①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④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⑤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吴宝军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
B. |
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
C. |
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
D. |
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
(2)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①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②从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拒倭寇于海外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张思德、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到抗美援朝的邱少云、黄继光;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需锋、王进喜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孔繁森、袁隆平,再到新时代的航天英雄群体、维和部队群体……无数英雄构筑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让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不倒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在有些人眼里,一心为公,舍生取义的烈士成了"傻"的代名词、"假"的同义语; 还有人犯嘀咕,董存瑞要炸的碉堡没有了,黄继光要堵的枪眼没有了,无私无畏、浴血牲牺这些品质还有用武之地吗?这样的论调,肆意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烈士,既歪曲大众认知,又伤害公众情感,是不可取的。
④"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为全社会注入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劲正能量,中华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⑤崇尚英雄才精忠报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高举英烈们传递过来的火把,实干创新,用自己的奋斗为新时代的中国增光添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民族复兴才不再是一个梦。
(文/乐兵,有删改)
(1)给上面的文章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我们的民族魂
B.争做先锋少年
C.民族复兴只能靠英雄
D.崇尚英雄才能精忠报国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了"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反问句,引人思考,语气比陈述强烈。
C.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采用"分论﹣﹣总论"式展开论证。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甲
吴广 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 ①以证今,此如 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 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 迄今,事变至赜 ③,处之者有经有权 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 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 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 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 ⑦ ?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吴广 素爱人
② 宁有种乎
③如 弈者观谱
④从古 迄今
⑤ 舍注意读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
B. |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 |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
D. |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
《光明日报》评论员
①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
③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
⑤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________;……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
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⑦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
(1)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4)文章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