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概括论据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写给下一代的信

黎加厚

    一个周末,我们家谈到了新生一代的未来。于是,我提笔写下了这封给孩子未来的信:

    孩子,看到你甜蜜的笑容,我们仿佛看到了你美好的未来。我要告诉你,你真幸运,未来我们国家将发生许许多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改变你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195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探索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认知、思考、学习和工作。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人工智能将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你成长的每一天,都会看到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未来看到的,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想象不出来,就像我们的上一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现在上街买菜扫码付钱的生活情境。

     牛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20年后,也就是你读大学的时候,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整个社会制造业、服务业的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替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技能型转向创造设计型,蓝领和白领劳动者的数量将减少11%至90%.现在许多传统的、热门的职业到那时已经不存在了,你童年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早就没用了,你会面临很多新兴的行业、新的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我在资料中看到国外一位专家分析了机器和人类的特点,他把人和机器的思维由低到高分成5级层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想象力,并预测了机器替代人类劳动的时间(见文中图表)。

    到本世纪20年代,那时你已经上幼儿园,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飞机和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上市;到本世纪40年代,那时你已经大学毕业,同声传译、速记员、银行柜台的出纳和会计等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了。

    到那时,教育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机器能够处理的部分将减少学习时间,降低考试难度,要求学生知道、了解即可;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实践等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那些能力上面。

    孩子,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你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变化。再过几年,你就上幼儿园了。要记住,上幼儿园不是超前学习小学数学、英语、汉语拼音,而是在游戏和玩要中引发热爱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预测,21世纪是“创感时代”,培养下一代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娱乐感、意义感十分重要,来来属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亲爱的孩子,在你的人生路上,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会与人相处,还要学会与机器和人工智能相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面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把教育四大支柱的顺序倒过来,改编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供你参考。

    学会做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你要具备作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仅要重视做人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的培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綜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想一想未来,那时候人们见面会用“你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打招呼,你该如何回答?

    学会共处:你的成长是在社会环境中与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共处,更要重视学会与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和谐共处。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代人的重复性劳动,而是机器和人类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机器更擅长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人类应该做机器无法做的事情。人和机器相互补短,共同发展。

    学会做事:你一出生,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新型时代,需要学习掌握并能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做事,要学会充分利用计算机、云计算、移动终端和APP软件,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你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你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学会求知:我们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必须要学会如何学习。人生道路很漫长,学校学习到的东西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你未来的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新兴技术,这真的需要一个人终身不断学习。我们期望你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与人工智能共同学习。

    亲爱的孩子,未来的几十年,我们将陪伴你成长。你要加油,朝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四大支柱”的方向努力,并且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未来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获得幸福的生活。

(选自《人民教育》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图表,请简要说明图表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化的特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牛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显示,20年后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全社会的失业人数大大增加。

B.作者认为新生一代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变化,学习小学数学、英语、汉语拼音将不再重要。

C.在信息化的新型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D.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现在未发明的新兴技术,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4)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中,作者为什么把“学会做人”排在首位?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来源: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比较阅读】

【甲】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

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只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


【乙】

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是因为孩子的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戴着有色眼镜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护佑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

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李记 罗建华)

【思考探究】

(1)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

(2)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

【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

【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

【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

【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3)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来源:2016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①_______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②_______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③_______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来源: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乐观展望2016中国文化。

   B.实体书店受网络店的冲击,曾一度成为投资者的负担。

   C.电视剧因为题材的严肃思考和说教,而不被年轻观众所喜欢。

   D.文章正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产生的特殊原因。

(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每处不超过20字)

现象

原因一

原因二

实体书店持续回暖

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

  

电视剧更年轻

  

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的重塑

老人跌倒有更多人扶

社会舆论监督的成熟化

  

(3)请简要分析本文小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4)结合文本,简要评论实体书店“卖服装”“办活动”的现象。

来源:2016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李思辉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从中看到少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②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衰背道而驰吗?

③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④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一个孩子,假如平时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及社区乱扔垃圾: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坏展品、高声嬉闹?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

⑤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乔成教百,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⑥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养成的旧习难改,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还出现博物馆里的景象,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明问题,而更是关乎国民素养问题,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

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文明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⑧孩子的教养需要家庭教育,文明更需要从小养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义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面的事实论据放在第⑦段是否恰当,理由是什么?(2分)

某幼儿因,一次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同一桌吃饭,菜一上来,小孩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够。家长生怕孩子够不着,招呼都不打,就把菜移到孩子面前。

来源:2016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银免调一年。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的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天大。只有聚焦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释]①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2)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第三四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4)选文第七段有什么作用?(2分)

(5)选出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充当第五段论据的一项  (3分)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郑板桥未经上级批准,自己做主打开官方救助难民,后来因此被革职。

C.贪官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取利益,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D.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兰考县人民治沙脱贫,赢得了兰考人民的爱戴。

来源:2016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白岩松

①2012年,我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口号,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②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给孩子们教“十有八九”时该有的心态和应对能力?相反,十分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为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④所以,我们更应该补上如何面对失败这一课。

⑤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中。如果不是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文学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一种美妙的意境。

⑥莫扎特,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他一生中创作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终其一生都未必抄得完。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

⑦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磨难,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诗词作品很有价值,但苏轼的仕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他屡屡被排挤、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佳作。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必需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力。

⑧此处,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和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遇。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不必做出决定,但在失败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定。

⑨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节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白说》,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证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哪个材料能作为第八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A.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迟

B.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我会把人生的每次不幸都当成一次转机,也唯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绝境中的上帝,而非甘愿被束缚的奴仆。

﹣﹣韩庚

(4)请简要概括第5、6、7段的论证思路。(3分)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如何对待失败。(3分)

来源:2016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倾诉。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②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  论证和  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  ”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

(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  

心得:  

来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甲】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

A.甲①

乙③

B.甲①

乙④

C.甲②

乙③

D.甲②

乙④

(3)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来源: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李娜的《“吉样”中的理想与现实》,回答问题。

①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其中,最具实用性、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吉祥图案”。其内容丰富繁博,表现形式多样,包含了先人精神与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②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其“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和哲学观念的根本体现。

③形式上,“吉祥图案”一方面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物吉图祥,情景一体,主题鲜明突出。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独具匠心的组合,大胆的夸张取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加之明快强烈的色彩,使吉祥图案呈现出别致的装饰风格,给人以尽善尽美的艺术感受和心灵慰藉。

④吉祥图案还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例如古人习惯凭云色察凶吉,五彩缤纷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在装饰上多以祥云来表现。云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重要装饰纹样,不仅形象丰富多样,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

⑤此外,吉祥图案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祈盼,同时寓意着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决心和力量。例如,龙、凤、麒麟等虚拟的“神物”形象和纹样,是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的生活,渴望有一种保护神能驱灾避邪、安邦抚民而产生的。其造型大多集中了不同动物的特征,经过组合而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的互相吞并,“神物”纹图也随之改变或逐渐完善。

⑥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吉祥图案,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现代生活中,无论是重大的节日、盛大的庆典,还是普通的祭祀、婚丧嫁娶等,都可以看到吉祥图案的影子。对于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来说,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所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请从如图三幅吉祥图案中找出一个相同元素,并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出这一元素的寓意。

(3)从全文看,“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同一”这一审美观念的。

来源: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驱遭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这是反面论证。

B.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正面论证。

C.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这是举例论证。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

来源: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

张贺

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②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一股脑儿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 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 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④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⑤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

B.文物保护需要打造数字化博物馆。

C.青年人要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

D.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跟上时代潮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源面临流失的现状为立论基础,提出论点。

B.第②段从突破博物馆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的角度阐述了数字技术的优势。

C.第③段列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事例,证明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

D.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能解决博物馆展馆面积有限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B.现在VR技术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观众可足不出户,遍游天下。

C.大数据分析准确、简便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D.数字技术在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但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来源: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节选)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国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宇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态,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作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来源:2019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可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在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作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是怎么回事?)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来源: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 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

(4)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

来源:2019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概括论据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