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逆向思维的力量
陆明
①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 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汤姆•彼得斯说:“创造性思维为你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顿时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许能蒙混过关,但那是在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装饰,还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成了畅销货,该时装商店也因此出了名。逆向思维常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④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⑤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⑥多做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⑦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随着这种观赏猛兽动物方式的创新,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⑧在工作中如果能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就会多一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文化、行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习惯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会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是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掌握的知识也是多门类多学科的,因此,面对一个思维对象,不能,更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习惯;不能,更不必死守一个点。单兵作战毕竟力量太孤单,合力作战,不就威力强大了吗?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18期,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文章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析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⑨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读了本文,你对逆向思维有什么看法?
“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特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看来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右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圈、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池莉
①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雅到底是什么?
②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够表现出优雅"。因此,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③阅读的目的不为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享受生命。
④我以为,阅读是越早越好。我很可能3岁就可以阅读了,因为我对方块字特别敏感。人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弟妹尽早开始阅读,活在当代社会,不学会阅读,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人也是没有光彩的。
⑤阅读要主动积极,我们的注意力一定不要被俗世俗务,不要被手机、电脑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信息所剥夺。如果你能够坚持阅读,并终身养成习惯,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护身符。当你非常苦恼、非常沮丧的时候,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你安静平和。
⑥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说,"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生命本身。"我是读了他的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许多错误。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成名成家,没日没夜地写,永远都不休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然,人年轻有身体本钱的时候是可以去拼搏的,但是不能以名利为终极目的,一定要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转换,有思想的进步,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地理解,要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
⑦我建议到一定时候,要读一点哲学。很多人以为哲学很深奥、很艰涩,其实不然,哲学也有好读的。"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自我理解",这是英国当代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说的。他的哲学书就非常引人入胜,读了之后无不受鼓舞。当下,现实,每日每时,都是生活的要义。一个人要学会过好每一刻,是柏林哲学思想之一。
⑧读书就是要懂得享受这美好一刻,而不是指望另外一天,另外一个时刻。我们很多人不顾现实沉于遥远的梦想,这是一种很致命的幻觉。还有许多现实中的是非判断,比如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人人都懂。
⑨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⑩我们不需要记得太多,记住这一句话就很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02期)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 |
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 |
B. |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
C. |
坚持阅读,就是获得精神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
D. |
需要通过阅读,学会善思明辨,懂得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活个明白。 |
(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
B. |
第⑤段划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
C. |
第⑥段至少采用了两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
D. |
第⑦⑧段都以事实论据为主,第⑦段举了英国当代哲学家赛亚•柏林的例子,第⑧段举了"伤害他人是绝对的罪过"的例子。 |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自己3岁就可以阅读为例,来论证阅读越早越好。 |
B. |
高贵与优雅就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 |
C. |
文章从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和享受生命四个方面来证明论点。 |
D. |
文章第⑨⑩段总结全文,再次明确阅读的目的。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①有人问:如何能独立思考?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②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⑨“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气象
张保振
从古至今,无论是著文,或是讲演,乃至于文摘史载,要想让人记得住、传得开,没有点英雄气象是不成的。
英雄气象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叫“敢”:敢言人未言,敢为人不为;或者叫“别”:别出心裁,别有新意。
英雄气象常常得到人们的赞美、肯定。当年经孔子修订而成的《春秋》,虽说材料是依据鲁国史官所编供,但他决不人云亦云,而是自有主见,“以一字为褒贬”,颇有“微言大义”之意,不仅形成了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而且被后人称之为“素王”。素王者,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也。但素王也是王,不是英雄,何以称王!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须有破得旧说的勇气。如果只会依规画圆,只会准方作矩,不仅难与英雄气象结缘,恐怕只能落入“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的“混混”行列。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须有入书出书的智慧。只会效《楚辞》、仿《七发》,很可能会被书捆住自己的手脚,并且永远也难以超过《楚辞》、《七发》的水平。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须有水之就下的精神。如果只想让水向上流,不仅苦了自己,而且永远也难以聚起一个龙居之深潭,更难以使龙行雨注。水就下,下基层,不仅能接得地气,获得活力,而且能深得英雄之气。因为基层的群众,本身就是真正的英雄。深入群众,化入笔端,不仅能使文富有当代性,而且具有影响力,乃至散发出醇香令人醉的英雄气象。
英雄气象,不仅意匠如神变化生,而且笔端有力任纵横;不仅创前所未有,而且传后之无穷。一句话,英雄气象,是文化之瑰宝,是精神之明珠。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著文或讲演怎样才能具有英雄气象?
(3)第二段中运用比喻手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称赞杜甫和毛泽东的诗词是“英雄之语”,从内容上看,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二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 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
B. |
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C. |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
D. |
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
(2)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 |
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惧疾病。 |
B. |
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
C. |
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
D. |
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阅读短文《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各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① 我最近 10 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 。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 。
A. |
段子化 |
B. |
高大上 |
C. |
中性词 |
D. |
表情包 |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
B. |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
C. |
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D. |
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
(3)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A. |
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
B. |
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
C. |
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下列各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 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上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一)
(二)
(4)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阅读《谢绝的智慧》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去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谈到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那么,就请你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这里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词和不妥协态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名人要有谢绝的勇气 B.谢绝帮你节约时间
C.谢绝帮你集中精力做事情 D.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
(2)文章用一封谢绝书开头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谈谈你的理解。
(4)钱钟书说“说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