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加:虚报 |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通“向”,从前 |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得到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B.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C.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D. 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B. 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
C. 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
D.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及其稍长
④或因而抄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3)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
B、化作春泥更护花 |
C、零落成泥碾作尘 |
D、马作的卢飞快 |
(4)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文言文《口技》译文,完成下列各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会:宴会) |
B.宾客意少舒(少:稍微) |
C.众妙毕备(毕:全) |
D.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A.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升序》)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B.选文最后一段再次交代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前面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C.选文中的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里是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
D.选文描写口技表演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选文第三段“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就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文】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⑥顾:难道,反而。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 |
|
②子何恃而往 |
|
③越明年 |
|
④年且九十 |
|
(2)下边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惧其不已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B.而山不加增 |
日出而林霏开 |
C.以告富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吾欲之南海 |
辍耕之垄上 |
(3)翻译句子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C.先帝不以臣卑鄙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
寓: |
|
而林霏 开 |
开: |
|
杂然而前 陈者 |
陈: |
|
使契丹 |
使: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之僧智仙 也 |
好奇之士 也 |
B. 而不知人之乐 |
闻 而往游焉 |
C.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 |
余作醉翁亭 于滁州 |
D.醒能述 以文者 |
归而 以琴写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4)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5)《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注 一 小舟,拥 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
雪: |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往之女家
②与民由之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B.以顺为正者 |
不以物喜 |
C.一怒而诸侯惧 |
窥镜而自视 |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惧有伏焉 |
(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
致远: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励精: |
③悲守穷庐 |
穷庐: |
④此即日习于傲矣 |
习: |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
皆以美于徐公 |
B.险躁则不能治性 |
至则无可用 |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
二虫尽为所吞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举: |
|
②人恒过 |
过: |
|
③衡于虑 |
衡: |
|
④而后喻 |
喻: |
|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B.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
D.凄神寒骨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完成填空。
孟子,名轲,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请你写出一句本文之外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B.且秦灭韩亡魏 |
马无故亡而入胡 |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闻寡人之耳者 |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而极爱才
②嘱易新帽过年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 ”;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弗乱其所为
③犹割股以啖腹 ④若耽嗜滋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5)【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山峦为晴雪所洗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