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尝 趋百里外 |
趋: |
②吾 材之庸不逮人也 |
材: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 ①令,重德化 ②,不任刑罚。 袁安 ③ 闻之,疑其不实,阴 ④ 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 间焉
② 阡陌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下列各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 质:
② 敝: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肉食者 鄙 ②神弗 福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 |
B.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C. |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
D.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古文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 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 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则无法家 拂士
②内侍请上 易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3)乙文中的 (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 的人。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 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 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 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求 闻达于诸候 |
隔篁竹, 闻水声 |
B.以伤先帝之 明 |
明灭可见 |
C.兵甲已 足 |
不 足为外人道也 |
D.陛下亦宜自 谋 |
肉食者 谋之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 箪食 |
|
②人不 堪其忧 |
|
③同舍生皆 被绮绣 |
|
④右备容 臭 |
|
(2)翻译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选贤 与能 |
|
②不独 子其子 |
|
③屋舍 俨然 |
|
④ 寻病终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日 于驴上得句云 |
|
②又 欲作"推"字 |
|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 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 ②祖述 ③源法,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 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佳木秀而繁阴 |
B.钟子期辄穷其趣 |
欲穷其林 |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
佛印绝类弥勒 |
D.悉是晚景 |
悉以咨之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B. |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C. |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D. |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
B. |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
C. |
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
D. |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
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文言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赵且 ①伐燕,苏代 ②为燕谓惠王 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 ④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 ⑤其喙 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 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
A. |
何陋 之有? |
B. |
吾妻 之美我者…… |
C. |
故愿王熟计 之也! |
D. |
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 |
(当面) |
B.臣之妻 私臣 |
(私下) |
C.臣 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
(担心) |
D.明日不 雨,即有死蚌 |
(下雨) |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
B. |
【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
C. |
《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D. |
【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郢人》
【乙】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注】①鹓鶵,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练实:竹实,色白如娟,故称。③鸱:猫头鹰的一种。④吓:怒斥声。
(1)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使匠石斫 之 |
B. |
自夫子 之死也 |
C. |
庄子往见 之 |
D. |
仰而视 之日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匠石运 斤成风(斧头) |
B. |
听而 斫之(砍,削) |
C. |
惠子 相梁(相当) |
D. |
鹓鶵 过之(经过)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尽垩/而鼻不伤 |
B. |
宋元君/闻之 |
C. |
庄子/往见之 |
D. |
于/是鸱得腐鼠 |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在惠子死后孤独悲凉的心情。 |
B. |
乙文叙述了"鹓鶵不屑腐鼠"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志趣高洁却不为人理解的心情。 |
C. |
甲文表现了庄子与惠子既是辩论上的对手,又相互成就的关系;乙文表现了庄子的大志向与惠子的小格局的关系。 |
D. |
两文都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让我们领略庄子寓言"寓实于玄"的现实主义风格。 |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蒙 辞以军中多务 ;
② 及鲁肃过寻阳 ;
③即 更刮目相待 ;
④有人 从学者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 光先帝遗德 |
仿佛若有 光 |
B.先帝 简拔以遗陛下 |
盖 简桃核修狭者为 |
C.悉以咨 之 |
已而 之细柳军 |
D.每与臣论此事 |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
(2)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
B. |
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
C. |
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
D. |
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 走送之
②礼愈 至
③ 腰白玉之环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
B. |
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
C. |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
D. |
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