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虚词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层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木尝稍降辞色。俞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是问者,乃西入关,国涿郡 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目夜寻调,未尝息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 郑生今去,善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菜,学徒相随己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①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   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   之意。

②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   (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

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

③真情,后作"愫";

④蔬菜、瓜果类食品;

⑤一向,平素;

⑥预先。

③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   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

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来源: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 于窟室 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 ,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 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秦王 怫然                

鹰击于殿上

③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④酒既酣

(2)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4)简答题。

①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②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来源: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 .甫 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 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 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仿佛若有光(   

如外人(   

③其丈夫 担粪灌园(   

④自 不如远甚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有良田美池桑竹

余顾而慕

C、 答之

老幼男女 耘于田间

D、不足 外人道也

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①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②其 丈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来源:2016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光下澈  

②俶尔远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而吟苦何?”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Ⅰ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A

或以宾王对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B

再三吟讽,因曰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Ⅱ查阅字典。

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嘱托,嘱咐;

③zhǔ 劝请,邀请;

④shǔ 种类;

⑤shǔ 官属,部属;

⑥shǔ 隶属,属于。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A.署为府属  

B.而兴思不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 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4)楹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镂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来源:2019年浙江省金华(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有删改)

【注】①高阜:高山。灭:淹没。②返捍:这里指相倚相撑。③赑(bi)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浚(jn):通“骏”,疾速,疾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名曰洪水

B.此之谓大丈夫

谓之孟门

C.春冬之时

河出孟门之上

D.皆若空游无所依

鼓若山腾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窺深悸魄。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乙文中是如何表现的?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同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来源:2019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宿昔:以前。③谙识:熟识。④声韵:赋诗的声韵格律。⑤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⑥遑(huáng):闲暇,空闲。⑦胝(zhī):老茧。⑧瞀(mà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援疑质理

  

②腰白玉之环

  

③及五六岁

  

④间又课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C.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欲有求于我也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4)①甲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

②乙文中“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5)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们哪种共同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来源: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趟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遢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荻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齐有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 ,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

问齐主何在,绐 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欧③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卯 ,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文林馆:官署名,北齐置,掌著作及校理典籍,兼训生徒,置学士。②绐(dài):哄骗,欺骗。③欧:同"殴",击打。④童卯(guàn):儿童。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益慕圣贤 ·

而不知太守 · 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B.又 · 无硕师名人与游

· 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C.犹 · 以学成忠

· 一战(《曹刿论战》)

D.后主之 · 青州

· 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田鹏鸾在品质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魏郡名。②王错:人名。③谮(zen):诬陷。④岸门:地名。⑤雪:擦拭。⑥识:知。⑦毕:尽,用完。⑧西河可以王: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

魏日以削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性行淑均                       均: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悉: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咨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用自己的话谈谈,选文中诸葛亮规劝后主刘禅怎样治理国家。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 疑质理    

·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 中书学生

不足 ·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 (《记承天寺夜游》)

C.尤好 ·

· 引凄异(《三峡》)

D.父母寝睡 ·

· 不以其道(《马说》)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2018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18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受任于败军之际

B.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乃不敢言

若无兴德之言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是何世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来源: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