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综合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来源:2016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外文言文阅读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洞东向  

②无逾此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 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2016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

D.哀转久绝(绝,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

皆以美于徐公。

B.其间千二百里。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C.至于夏水襄陵。

贤于材人远矣。

D.春冬之时。

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来源:2016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中淹《岳阳楼记》)

【乙】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

(节选自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注释】①于:和。相语:相互谈论。②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③足:满足。④快:快乐。⑤得:获得。⑥怀:拥有。⑦冀:希望。垂永:流传永久⑧履嵂(lǜ)崒(zú):登临高峻雄奇的山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牛山、岘山之胜

B.不以物喜

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且为之感慨而哀

D.然则何时而乐耶

而伤其不得久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 

D.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

(3)对【甲】【乙】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第一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景象。“衔”“吞”两字极写洞庭湖的气势。

B.【乙】文段第一段写景公和羊叔子观美景却生悲情,由此引出对君侯卿士的评析。

C.【甲】【乙】文段都属于“记”,都以景物描写来引发议论,表明作者的看法。

D.【甲】文段中古仁人跟【乙】文段中君侯卿士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前者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后者却因功名富贵的或得或失而感慨伤怀。

(4)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

来源:2016年广西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  ”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

来源:2016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男有分,女有归

B.颓然乎其间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醒能述以文者

皆披发文身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皆以美于徐公

B.杂然而前陈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射者中,弈者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来源:2016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源:2016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来源:2016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 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徐公来, 视之

孰:同"熟",仔细

C.宫妇左右莫不

私:偏爱

D. 寡人之耳者

闻:听说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 朝廷

苟全性命 乱世

B.谓 妻曰

利三世矣

C.上书谏寡人

陈胜 ,阳城人也

D.齐国 美丽者也

美我者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

来源:2016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 (小草)

D.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中庭

天将降大任 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D.问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来源:2016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言志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来源:2016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选段)

(四)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选段)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C.颈联写景,从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败不忍心分别的情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二)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在文段(三)第①段中诸葛亮分析了有利的客观因素与不利的主观因素,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C.文段(三)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强调依法办事。

D.文段(四)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仍怜故乡水

怜:

  

②猛浪如奔

奔:

  

③诚意开张圣听

开张:

  

④小信未孚

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文段(二)中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感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四)不详写战争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曹刿战前、战中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来源:2016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隔篁竹,闻水声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B.如鸣佩环,心乐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十年春,齐师伐我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孔子云:何陋之有

B.以其境过清

其真不知马也

C.全石以为底

皆以皆以美于徐公

D.怡然不动

屋舍俨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行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

C.第③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4段写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来源:2016年广西北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②励精:奋发向上。③接世:接触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不宜异同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中最主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来源:2016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B、足肤皲裂而不知

杂然而前陈者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恕乎

D、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劳其筋骨    B、布囊其口   C、其一犬坐于前   D、吾妻之美我者

(3)作者明明“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却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