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鹊招鹳①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遂 俯 冲 鹊 巢 衔 一 赤 蛇 吞 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⑴鹊巢其上( ) ⑵集古木上( )
⑶若相语状( ) ⑷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看法。
材料链接(一) 唐朝上元年间,华容县有一头大象,来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卧下。它的脚掌扎进了木刺,这家人帮它取了出来。大象伏下身子让人骑着,走进深山里,用鼻子刨开土,取出数十根象牙来报答他们。
材料链接(二) 《光明网》报道:10月29日,在苏州阊胥路,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摔倒,造成腿骨骨折,十分钟内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一名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
阅读文言文《不死之药》,完成小题。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注】①谒(yè):拜见。②中射之士:宫廷中的侍卫官。③说(shuì):劝说。④明:表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谒者操以入( ) ②谒者曰可食( )
③臣故食之 ( ) ④是死药也 ( )
⑵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食之而王杀臣
A.春冬之时(《三峡》) | B.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
C.钱帅登之(《梵天寺木塔》) | D.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有 献 不 死 之 药 于 荆 王 者
翻译下列句子。
⑴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梵天寺木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辩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佳肴 ( ) (2)故曰( )
(3)学学半 ( ) (4)不知其善也 ( )
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学学半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朝代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5)棹数小舟( ) (6)不亦颠乎(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即使)是故学然后后不足(所以) |
B.不知其旨也(甘美)然后能自强(强盛) |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学学半(教) |
D.教学相长也(增加,促进)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 |
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伸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B.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
C.文章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作者相传是西汉戴圣。 |
D.文章的论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而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郑 絪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岁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B 顾见一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絪大讶其佳绝 / 以为妙绝 D刘景他日有奇才 /邑人奇之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阅读文言文《牧竖捕狼》,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_______
③乃舍此趋彼:_____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_______
(2) 和“始望见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 B.学而时习之 | C.至之市 | D.春冬之时 |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两处)。
其 一 竖 又 在 彼 树 致 小 狼 鸣 急
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出自《三峡》 )
读完全文,结合下面材料链接,说说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连接材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0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并: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下列句子。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 ② 不知其旨也 ③教然后知困
翻译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共10分)
【甲】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李万声善三弦,场置几案一、椅一,上张红缎帐,下设锦绣帏,大书曰“寰球绝技”。俄顷,有人扶之而出,台上下万籁无声,悉心静听。于是整理三弦,引场唱京都时调数句。既而按指轻弹,髣髴锣鼓声,《教子》中之三娘出焉。一曲青衫,抑扬婉转,忽焉而生,忽焉而老生,过门唱句,按腔合板,字字清楚,至生旦对唱,亦无丝毫夹杂。继弹《滑油山》,宛然老旦声调,得心应手,有顿挫自如之妙。终弹洋操一节,军乐声,洋鼓声,步伐声,一时并举,若远若近,不疾不徐,更觉出神入化,令人不可思议也。万声亦盲于目,与王玉峰同。
【注释】①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柄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中演奏。音色粗犷、豪放。②洋操:旧指西式军事和体育方面的操练。③王玉峰:人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一时齐发 ( ) ⑵不疾不徐 ( )
文章是如何直接表现李万声善三弦的?
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⑵是整理三弦,引场唱京都时调数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台上下万籁无声,悉心静听”,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河中石兽》。(共8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题1分,共2分)
(1)阅十余岁( ) (2)遂反溯流逆上矣( )
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众服为确论。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曳铁钯 (2)溯流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啮沙为坎穴 (4)据理臆断
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选择题。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①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②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文言阅读(共1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文言文阅读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③,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④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 (2) 菊 非 可 恶 之 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时自远致之( ) (2)及再来也( )
(3)君子自植其身( ) (4)而忍蹂践至尽( )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于是更为之圃贤于材人远矣 | B.近登望之亭无丝竹之乱耳 |
C.菊为助兴之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忍蹂践至尽温故而知新 |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文言文阅读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
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乙】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