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 伐我 |
伐薪烧炭南山中 |
B.忠之 属也有 |
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C.遂逐齐 师 |
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 |
D.公问其 故 |
温 故而知新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 以战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B.战 则请从 |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
C.公与 之乘 |
何陋 之有 |
D.吾视 其辙乱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
B.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
C. |
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
D. |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
B.为术甚备 |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
C.及公私兴造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D.发司农之粟 |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 ”和“C ”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各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 失侯 为中将军从 大将军大将军 亦欲使 敖与俱当单于 故 徙 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令广 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 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 受上诫(暗中)
D. 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 空 |
空:空中 |
B.野芳 发而幽香 |
发:开放 |
C.而乐亦无 穷也 |
穷:穷尽 |
D.于时冰皮始 解 |
解:融化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喜洋洋者矣 |
其真无马耶 |
B.朝 而往 |
面山 而居 |
C.若脱笼 之鹄 |
何陋 之有 |
D.山峦 为晴雪所洗 |
不足 为外人道也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问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缘,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兴奋。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微""始"等,写出大地初醒的状态。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文学知识及名著的问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叙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寻访诸葛亮的故事。
B.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2)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尼摩船长又一次沉默了,他在平台上排徊,接着他又对我说:“至于海水中的微生物,它们也同样重要。它们吸收海中的盐和矿物质,当一满水中的矿物质被它们吸收后,就变轻了,从而浮到水面上来,后又因为水分的蒸发造成盐和矿物质含量高,又变重了,于是又下沉。正是这种不停的循环,永恒的生命力使得海洋更丰富地、更无穷地壮大发展。这就是真正生命的所在!”
文段选自被誉为“科幻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文中的尼摩船长驾驶的潜艇是[甲]选项中的哪一个? 这艘船所使用的动力是[乙]选项中的哪一个?
[甲]第比利斯号 |
诺底留斯号 |
裴廓德号 |
阿喀琉斯号 |
[乙]核动力 |
生物能 |
水动力 |
电动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甘美 |
B.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
C.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
D.然后能自强也自己努力图强 |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困难。 |
B.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
D.《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苦:使……受苦 | B.拂:违背(意愿 ) |
C.所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D.曾:同“增”,增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