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综合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则有去国怀乡  

②满目萧然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有什么作用?

来源: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與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鞭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说这句话,是承认自己演练失败,已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C.“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道出了公输盘的阴暗打算,“不过”有“公输盘的本事也就如此”之意,有轻视味道。)

D.“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表明楚王在机智多谋无所畏惧的墨子面前,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墨子把一个想偷邻居家东西的人摆到楚王面前,诱使楚王说出自己“必为有窃疾矣。”

B.选文第③段,墨子采用夸张的手法,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宋的差距,既满足楚王的虚荣心,又指出攻打宋国是愚的行为。

C.选文第⑨段句式长短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说明了墨子为应对楚国攻宋做了周密的安排。

D.选文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凭借高超的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止楚攻宋的故事。

来源: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墓与甘父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匈奴得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蛮夷爱之

B.必以信

宽大信人

C.何以战

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者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快乐

B.影布石上

布:映照

C.斗折蛇行

蛇:像蛇爬行那样

D.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B.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乃记之而去

马之千里者(《马说》)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来源:2018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光下澈  

②俶尔远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乐之  ②不可久居  ③不里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③

(5)【甲】【乙】两文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来源: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云球 ,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 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 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夙慧(具有)

B.

不爽 发(差错)

C.

万象 见(完成)

D.

无微不 (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

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

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②神哉,技至此乎。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来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 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 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 ,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之。……故从其四欲 ,则远者自亲 ;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 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

B. 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

C. 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 而去

D.故 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 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B.域民不 封疆之界

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

前人 述备矣

D.行其四恶, 近者叛之

不效, 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③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来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 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 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 经其宫 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 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 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女有       

②盗窃乱贼而不   

③潦 经吾宫也利   

④已 三世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②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来源: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 ;不妆散粉,点点糁 原宪 之羹。飞霰 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 茗饮之景,拥炉煨芋,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上下 白/不敢出 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

画冒雪出云 势/恢弘志士 气(《出师表》)

C.

日更定矣/斯 陋室(《陋室铭》)

D.

回风 竹/斗 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 然 一 饱 随 作 雪 景 一 幅 以 寄 僧 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来源:2021年辽宁省本溪市、铁岭市、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 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1)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1629078320(1).png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来源: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

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

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负:依仗。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来源:2021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曰:"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百万 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而去之   

②亲戚   

国家   

百万之军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

B.

夫环而攻之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连百万之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   ;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来源: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麟某尝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时年甫逾冠。一日,校罗泽南、刘蓉等列传,忽拍案曰:"罗以一教官而保实缺道,并以布政使记名,死且请谥;刘亦仅候选知县耳,乃赏三品衔署布政使。外省保举之滥,竟至是耶!" 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麟曰:"百战何事?天下太平,当与谁战?恽曰:"盖与太平战耳,君岂未知东南各省大乱十余年,失去数百城耶?"麟大愕曰:"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恽曰:"粤寇洪秀全起事,自称太平天国,君不知耶?"麟曰:"晚生今仅二十余岁,贼之事,何能知之!"恽曰:"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

(选自《新世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B.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C.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D.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

(3)"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针对麟某,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 不知声 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音 不知乐者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 知乐 虽有千里之 (《马说》)

C.而治道 矣 右 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 制礼乐也 客 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来源: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