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写作手法 / 选择题
初中语文

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来源: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来源:2020年辽宁省铁岭(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单”表明随从较少,轻车简从。             

B.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风吹蓬草过边塞,北飞大雁入胡天,诗入以“蓬草”和“大雁”自比,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C.颈联中“长”字配合“大”字,“圆”字配合“直”字,对得工整而巧妙,描绘出一幅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D.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诗人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对都护心生失望和不满。

来源:2018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这首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体裁是古体诗。             

B.全诗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前两联是远望所见,写出泰山的整体形象。             

C.诗的第三联运用夸张和想象写景,透过“曾云”和“人”,读者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和幽深。             

D.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孔子名言,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来源:2018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来源: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出城打猎所作,词的上片描绘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             

B.“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C.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特点。

来源:2017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B.诗的前两句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C.这首诗为咏史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来源:2016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

   宋琬

塞鸿犹未到芜城①,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A.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             

B.“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

C.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

来源:2017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关《天净沙•秋思》和《渔家傲•秋思》两首古诗,下列分析与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这两首古诗词题目都是“秋思”,写的季节都同为秋天,反映的主题都有“思乡”

B.两首诗词写法上,均运用了典故,都写了“思乡之切”与“归家不得”的矛盾心理

C.《天净沙•秋思》语言简约,风格悲凄;《渔家傲•秋思》语言凝练,风格更显悲壮

D.“断肠人”道出游子的思乡之悲,“征夫泪”道出将士的思乡之愁

来源: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炼字极佳,“平”“阔”“正”“悬”四字准确而形象地描写出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B.《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本质             

C.《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作者以落花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             

D.《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多次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词的下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悯老恤衰,免去自己罪名的愿望

来源:2016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两首词曲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借用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B.【乙】曲“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甲】词“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D.【乙】曲中“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而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

来源:2020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写的是暮春,鲜花凋谢,词人感伤,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不梳头也要去双溪赏最后的春景。             

B.南渡的悲惨遭遇直撞词人心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将哀伤写得细腻感人,泪在言先,欲语却迟,愁绪更显浓重。             

C.“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用词传神,凸显了词人心绪的一波三折,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新鲜奇特。             

D.“载不动许多愁”既借鉴了苏轼的“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化虚为实,又有所创新,舟轻愁重,意新语新,设喻夸张。

来源:2016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诗歌写作手法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