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司马朗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客谢之 谢: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④以病去 去:
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史记·陈涉世家》)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
B.今亡亦死亡:死亡 |
C.乃丹书帛曰书:书写 |
D.楚人怜之怜:爱戴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夫不能以游墮事
③项燕为楚将 ④山峦为晴雪所洗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下列理解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段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和谋划的过程。 |
B.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卒“遇雨失期”,被逼无奈而造反,偶然因素是主要的。 |
C.“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起义的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提升了陈胜的威信。 |
D.选段中可以看出陈胜能够洞察时局,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博学而笃志 笃: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孔子认为应该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孔子是如何看待物质生活的?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阅读甲乙两短文完成问题。(21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戚戚 ②造 饮辄尽
③吝情 ④晏如
⑤因 起彷徨 ⑥乘小船就之
翻译句子。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
②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
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的性格,理由是什么?
试举例说出陶渊明、王子猷共同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共9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⑩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解释加点词语
(1)说: (2)传:
翻译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你对上述选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答:我选第( )则,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谓惠帝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吴沉、揭枢荐,召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扶苏以数谏故 |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 |
C.燕兵进犯,方孝孺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比至,燕王不奉诏 比: ②当死社稷 死:
③成祖颔之 颔: ④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
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
②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仁足以示天下以昭陛下平民之理 |
B.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而形貌昳丽 |
C.忧其且流亡也且焉置土石 |
D.虽死得无失敛埋虽杀臣,不能绝也 |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 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 ③惩艾:惩戒。
④曩:从前。 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⑥搴:读qiān。 ⑦勒: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A.一见辄能诵/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B.把卷无几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
C.比读《齐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
D.心善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故虽有强记之力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D.何陋之有(《陋室铭》)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的“二物”指什么?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任: ②益自刻厉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后面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
B.造 饮辄尽造:酿造 |
C.期在必醉期:期望 |
D.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安陵君其许寡人 |
B.因以为号焉不足为外人道也 |
C.既醉而退濯清涟而不妖 |
D.黔娄之妻有言能以径寸之木 |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
B.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
C.“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
D.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宋濂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2) |
乙文 |
范仲淹 |
(1) |
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拯 命 制 者 才 足 贡 数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B.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D.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2) 凡诉讼不得径造 庭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特点?试举一例说明。
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 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②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③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④果中前列。后,燧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⑤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⑥,诸邑皆宽。上诏燧治郡有劳,除⑦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有删改)
【注释】①主文:主持考试。②属:托付。③檄:下文书调职。④秦熺:秦桧的儿子。⑤镪:成串的钱。⑥以其羡补积逋:用盈余填补亏欠。⑦除:授予。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上诏燧治郡有劳
A.上|诏燧治郡有劳 | B.上诏燧|治郡有劳 |
C.上诏燧治|郡有劳 | D.上诏燧治郡|有劳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既而( ) 易( )
翻译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找出文中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萧燧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萧燧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