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共7分)
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 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的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竞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 13 米多,侧根长 6 米以上,根幅 14 米,相当于冠幅的 30 多倍!
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选文第①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 ,其用意是什么?
答:
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纺锤树”有什么抗旱本领?并做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身材高大、体形别致的树。这种树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超过5米,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巨大的纺锤竖立在地面上,人们叫它“纺锤树”。当旱季到来时,它脱落完身上的叶子,以“节约用水”来维持生命;到雨季时,它不但能很快地长出叶子,而且能拼命地“喝”水,迎接下一个旱季的来临。
答:
①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③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④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
⑤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⑥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①方,象征天回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⑦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注】①禁:底座。
文章第②③两段介绍了鼎的历史、 、_ 、 等内容。(3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文章第④一⑥段的内容,说说“世纪宝鼎”的寓意。(4分)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鼎圆禁方,四周有饕餮纹饰。鼎禁高50厘米,上面铸有56条夔龙。
答: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问题。(共8分)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一个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一个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作者:叶圣陶)
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简要概括⑥—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hè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桨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记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shí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hè( )藏云 郁郁葱葱( ) 地壳( ) 侵shí(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
阅读《父爱陷阱》,完成问题。(共15分)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里。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像,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开始在井壁上挖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你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都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就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一瞬间,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喃喃地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改动)
本文记叙了“他”狩猎时掉进陷阱后的经历。阅读作品,在横线上概括相应的故事情节。
①
②
③ 开始自救并逃出陷阱。
④
⑤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不超过150字)
(二)
①相同的或者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思想的作家的笔下,可以写出意义截然不同的作品。②恩格斯说:“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的题材,在海涅的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仅仅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前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后者则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藉。”③这样的例子,我国也有。④大家去读读鲁迅的小说____a____和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吧。⑤这两个作品的题材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写五四前后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故事。⑥但是,____a____表现了妇女在没有得到政治经济上的解放以前,婚姻自由只是一个幻想而已,子君即使走出了家庭的旧牢笼,依然走不出更大的社会的旧牢笼。⑦《终身大事》中的田女士则心满意足地坐上陈先生的汽车一走,就万事大吉了。⑧前者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关系和整个社会的联系,揭示了小资产阶级梦想的破灭;后者则只是贩卖令人作呕的小市民的庸俗乐观而已。⑨血管里出来的是血,喷泉里出来的是水。⑩根本的问题,是作家的世界观。 “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这里说的太阳,就是指____b____,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投以马克思思想的阳光,都能显示出它的意义。 没有阳光的照耀,大海也不会有光彩。
文中a处应填的是( )
A.《一件小事》 | B.《社戏》 | C.《祝福》 | D.《伤逝》 |
文中b处应填的是____________。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____________句。
本文的论据,句②~⑧属____________论据,句⑨~⑩属____________论据。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论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每一天都需要坚强
毛臣
①有人说,判断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看他早上睁眼的那一刻,脸上是否带着微笑。社会呈现出越来越纷繁复杂的态势,我们背负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坚强。
②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睡到自然醒,有充沛的精力去面时日常所有的烦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有双休的周末,三五朋友相约过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去体验时光的消逝: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但是,每一天我们还是需要坚强。即使在睁眼的刹那间,一百个不情愿起床,我们还得以飞一般的速度刷牙洗脸,过着打仗一样节奏的生活。连续没有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皮在打架,身体在无声地抗议,而一旦获得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年轻的心又迅速地恢复弹性,一扫消极的情绪,再次投入到风风火火的生活中。
④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职场上你徘徊不前,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
终遇不见意中人;年复一年付不是一套骨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想要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
⑤可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暗淡消沉,我们也必须一千零一次地选择坚强面对。活着,体会生命里每一次心灵的阵痛和改变,回忆自己的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历史,来作为现实的参照,从中找到一种安慰;暂时得不到想要的大生活大快乐,但触手可及的小快乐只是等待你的眼睛去发现。
⑥也许有一天突然撤去一种压力,我们会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定力,一直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坚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民族的趋势。从奥运会到世博、亚运会,中国也一直以进取来表达坚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在不停地努力付出,一天天让自己过得更好
⑦每一天的坚强,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有力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若我们始终能以包容和柔和的眼光去看待坚强,坚强,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 1年7月上,有删改)
根据第①段文意,指出“每一天都需要坚强”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8个字。
|
|
|
|
|
|
|
|
|
|
|
|
|
|
|
|
简述第④段的论述过程。
第⑤段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一段讲述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①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②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说明文阅读
①2014年10月29日,第五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百色园博园隆重开幕。
②百色园博园,位于百色市龙景新区。园博园用地总面积60公顷,总投资4.5亿元;同时配套的主展馆和商业街总投资2.9亿元,工程建筑总占地1.41万平方米,道路广场、绿化用地、水体区域总面积88.38万平方米。
③园博园的整个园区形成“一环、两园、十四个景观亮点”的布局结构。“一环”即观光主环线,是贯穿整个园区的重要路线,形成园区景观线;“两园”即A、B两个园区,两园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各有特色;“十四个景观亮点”即由园博园主展馆、民族特色桥、民族广场、和平广场、欢乐花海等极富个性的景点构成十四个功能分区。
④园博园建设的独特之处是在坡地上造园,由于地形坡度大,植物、建筑等园林依山就势,景观呈现丰富的立体层次变化。园博园的路网同样受地形条件影响,形式多为自由曲线,富有连续动感,游人穿行于美景之间,会有稳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⑤园博园设有野生动物生态养殖园,为增加园博园的灵气,增添园博园的亮点,设计者把野生动物生态养殖融入园林园艺建设,在A园区一隅设有野生动物养殖园,园内有天鹅、草泥马、鹦鹉等野生动物,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野生动物进行“零距离”交流。
⑥园博园的主题是“毓色百色•民族风情”。园博园的建设凸显百色的民族特色,全方位向游客展示百色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民族广场、大团结雕塑、神蛙桥、风情街、景观运河、文化风景墙等。
⑦园博园展示广西各地民族文化风情和园林艺术精华。全区14个城市的展园,景观设计风格各异,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精湛的园林艺术。其中,百色展园运用“编织”的设计理念,将壮族纹样、铜鼓、革命之火等诸多文化符号融入到设计中。展园造型新颖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⑧园博园的建成创造了百色城市公园建设史上的四个之最:一是用地面积最大,成为全市目前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二是建设时间最短,建设时间大约7个月;三是功能内容最丰富,综合了旅游休闲、儿童游乐、科普教育、文物展览等功能;四是辐射效应最强,带动住房、教育、旅游等同步发展。
⑨百色园博园,这一城市公园将永久保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革命老区提供一个高水准的综合性公园。
下列关于选文说明对象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园博园面积 | B.园博园结构 | C.园博园功能 | D.百色园博园 |
下列说法与原谅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园博园分A、B两个园区,两园区主题相同、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B.园博园的路网富有连续动感,游人穿行于美景之间,会有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C.园博园设有野生动物生态养殖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野生动物进行“零距离”交流。
D.园博园综合了旅游休闲、儿童游乐、科普教育、文物展览等功能。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 |
B.第②段主要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C.第⑧段中加点的词“最”“目前”“大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D.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九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júe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 咀júe( )酿( )出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憬悟: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是二十四小时中最可爱的一个小时——“白天已将它炽热的火耗尽”,露水清凉地降落在喘息的平原和烤焦的山顶上。在太阳没披上华丽的云彩就朴素地沉落的地方,铺展着一片庄严的紫色,在一个小山峰上方的一点上,红宝石和炉火般的光辉正燃烧着,高高地远远地扩散开去,变得柔和再柔和,覆盖了半个天空。东方有它自己的悦目的湛兰的美,还有它自己的谦逊的宝石,一颗徐徐升起的孤独的星;它不久就要以月亮自豪,可是现在月亮还在地平线下面。
这一段景物描写选自小说《 》,作者是 。“炉火般的光辉”是 词组,“东方有它自己的悦目的湛兰的美”一句话的主干是 。
(共14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文段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3分)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文中“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有什么作用?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
文中的“我”叫若瑟夫。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
现代文阅读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
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美丽的长发为谁失落
我曾经见到过这样一幅照片:一群光头正在海中嬉戏,天空淡蓝而高远。她们那般年轻,面容姣好,皮肤白皙。如果不是看到说明,我绝不会相信这是一群姑娘,一群没有头发的姑娘!她们是在拍影片,还是追求一种时尚?
不,都不是。是核辐射,导演了这幅画面!
突然的灾难,摧毁了姑娘们正常的生活,剥夺了她们的长发——暂时的欢乐遮掩不住长久的哀伤,艳丽的衣衫遮挡不住生命的早逝。金发女郎的称谓,再也降不到她们身上了。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大气层立时就感染了放射性尘埃。距离较近的瑞典福什马克核电站在观测中以为是自己出了事故,慌忙撤离了全部人员,并立即进行检查。结果是一场虚惊。与此同时,丹麦、挪威、芬兰也紧张地发现了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丹麦的辐射程度比平时高出4倍,芬兰更甚,竟然高出了10倍!
好在苏联在当天没有掩盖这一不幸的事实。消息播发,举世震惊。
10天之后,一架飞机于800米高度飞临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上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过后说,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核事故。而瑞典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受这一事故的影响最为严重,外泄的放射性物质将在湖水和森林中渗透与循环,完全地消失最早也得30年!
10年之后,一批批的人从乌克兰等地默默出发,到达遥远的加勒比海滨。他们不是去旅游度假,而是去古巴接受特殊的治疗。短短的3年时间里,这支不便公开的队伍竟有几万人之多。
10年之后,乌克兰公布了一个数字,自1986年以来,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已有1.25万人死亡!参与这类工作的30多万人中,83%已经患病!而在受核辐射污染的地区,还有300万人生活在那里!在白俄罗斯,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核辐射污染的地区,其中有40万是儿童,与核辐射有关的疾病如白喉、霍乱、伤寒、癌症、结核病等正在这些地区悄然地蔓延!
还有一个可怕的阴影,在人们的无奈中越拉越长: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带来的后果,将会延续一百年!
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事故的反应堆已经被厚厚的混凝土封杀掉了,它就像一个死亡的坟墓,永久诉说着一场没有战争的灾难。尽管说科技越来越发达,要发展就会有代价,但是,所要承受这种代价的,怎么总是一些平民百姓,是儿童和少女?当核物质造成的病变在他们的体内游走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
加勒比海的景色与青春和美丽应该是最和谐的。然而这些毫发不长的姑娘们,在阳光下形成了那样强烈的反差。
请指出下面加线字的指代内容。
(1)好在苏联在当天没有掩盖这一不幸的事实。
(2)它就像一个死亡的坟墓,永久诉说着一场没有战争的灾难。
根据文意,分点写出核辐射的危害。
作者意在说明核辐射的危害时,为什么要借助曾经见到过的那幅照片来说明?
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核电安全性的大争议。请结合本文和材料一,说说你对“核电”的态度
材料一:核能在上世纪中期得到广泛作用,它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