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怎么跌的有尊严
龙应台
①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
  ②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摸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MSN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
  ③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
  ④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
  ⑤我想说的是,K,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骨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次,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⑥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⑦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⑧我们没有学过。
  ⑨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的机会是不是多一点?
  ⑩现在K也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注: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篇随感。
(有删改)
从文章题目到文中的一个个追问,都显现了作者的思考,她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述了自己的哪些看法?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答:                                                                          
                                                                              
                                                                              
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文章理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答:                                                                          
                                                                              
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答: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答:                                                                                     
                                                                                           
                                                                                            
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答:                                                                                     
                                                                                           
                                                                                            
为什么母亲每听我读完一遍父亲写的信,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的时间?
答:                                                                                     
                                                                                           
                                                                                            
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来自冰岛的火山烟尘近日肆虐欧洲,迫使许多机场关闭,航班取消,国家政要被迫改变行程,甚至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火山灰为何如此厉害?
②和所有火山烟尘一样,冰岛火山烟尘的根源是地底岩浆。
③冰岛的火山喷发不是什么新鲜事。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这个大西洋中脊位于大西洋中间,在北大西洋这部分,是分隔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地方,可以说冰岛同时位于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上。这个中脊高出周围洋底不少,在冰岛这里,索性露出了海面,形成了世界上第18大岛。这里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方,所以经常有火山爆发,冰岛自然也就有很多的火山。这个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竟然有大约130座火山,自从冰岛有人类居住开始,已经有18座火山先后喷发过很多次。
  ④此次喷发的显著特点是冰火交融。除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外,冰岛境内还有许多冰川。近来喷发的火山位于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火山上不少喷发口都覆盖着冰层。3月20日,火山开始活动时,还是在没有冰层的地方冒烟,4月1日火山却直接从冰层之下开始了大规模喷发。冰火交融的第一个结果是融化的冰川形成了洪水。其次,冰水与岩浆相互作用,产生了地质学上所谓的“射气岩浆喷发”。这种喷发导致火山烟尘中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物质。火山灰基本上是由非常小的岩石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如此小而轻,以至于它们能够很容易的被空气托起来。所有的火山灰云柱都能堵塞飞机的传感器,并包住飞机,这样会增大飞机重量,并改变飞机微妙的平衡。这次的冰岛火山烟柱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其中含有类似玻璃碎粒的颗粒,这些颗粒在飞机极高的发动机环境温度下会融化,阻塞并损坏机械结构。喷气式飞机飞过这种灰云的话,发动机将会熄火,进而酿成空难。
⑤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大量火山灰严重影响了欧洲各国航班的正常运行。不光是冰岛,连英国的所有进出航班都已经取消,从15号 中午开始,英国除执行紧急任务的飞机之外,所有飞机都被禁止飞行,繁忙的机场变成了停机坪。与此同时,爱尔兰、挪威、瑞典北部飞往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的航班也已经全部取消。法国戴高乐机场等其他20多个机场都已经关闭,德国也采取了有关禁飞措施。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全欧洲大概有100万乘客的出行受到了影响。甚至俄罗斯总理普京也取消了前往北极视察的计划。因航班取消,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也被迫滞留在纽约机场。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                                                                                     
此次冰岛火山爆发的显著特点是社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简要回答。
答:                                                                                     
                                                                                           
                                                                                            
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灰云”具体指什么?它会怎样危害飞机飞行?请简要回答。
答:                                                                                     
                                                                                           
                                                                                            
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结合文段内容简析?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那个中国贫弱的年代,显得那么虚幻和空洞,而他关于百年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更显得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可当历史的钟摆真的摆进了2010年,痴人的梦说竟然如此真实,触手可及。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穿江而过的条条隧道和横越江面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现实,世博会的举办和百年前的梦想也是如此高度契合。
②世博会究竟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③笔者曾有幸当面向连任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著名外交家吴建民讨教,他说:“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将超过奥运会。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确实能够做到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不难明白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的集中展示,将给中国不少城市带来改变陈旧面貌、提升自身素养的大好契机。中国的城市人口现已占总人口的近半数,直接能对如此数量的中国人产生直接影响,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不仅如此,本届世博会还将是文化交流的盛会。目前官方预计的数据是,将有超过7000万的国内外嘉宾和观众亲临世博会现场,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艺术团体在历时半年的展览期间,举行超过2万场风格各异的演出。届时上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交流和文明对话的舞台,一个全世界参与的城市文明大互动将恢弘上演,相随而来的会是世界的新一轮大合作。
⑤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或深层碰撞必将产生火花,这种火花稍经衍变便能成就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而无数的火花也必将引发一轮创新热潮。当世界正在全力寻求走出经济困境的捷径时,创新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推力。
⑥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做到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么,时间周期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互动程度更强的上海世博会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这里没有姚明和刘翔,没有耀眼夺目的明星光环,却有着一座座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实。
⑦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申办世博会计划,他认为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今年5月1日,这个“管50年”的战略正式拉开大幕。这是一个需要用奥运赛场上的澎湃激情去关注、去热爱的战略,这又是一个需要用城市发展中的理性思考去观察、去学习的战略。对于中国,2010注定是“世博之年”,同时,还应是开启中国“世博新时代”之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答:                                                                                     
第①段中“痴人的梦说”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回答。
答:                                                                                     
                                                                                            
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②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③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④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⑤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⑥林清玄问:“怎么修炼啊?”
⑦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⑧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⑨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虑;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⑩“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⑾“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⑿林清玄陡然开悟。
⒀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⒁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选自《读者》2010年第6期)
文章第⒁段中“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一语中的“包袱”指的是什么?请结合
前后文说说。
答:                                                                           
                                                                               
结合语境对划线句“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 的”作简要赏析。
答:                                                                            
                                                                                 
仿写文中句子,使之构成一组符合语境的排比句。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
请给这篇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

梁漱溟说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最难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 
一谈。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下列各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倒坍(tān)周道如砥(dǐ)
B.虬须(zhá)毫不紊乱(wěn)
C.踝骨(luǒ)举镐挥斧(gǎo)
D.秩序(zhì)刽子手(kuài)

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
答:                                                                           
                                                                               
                                                                               
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
质?
答:                                                                           
                                                                                
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
答:                                                                           
                                                                                
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根据市政规划,你家附近将要修建一个文化宫,以丰富市民生活,一棵百年古树将面临
被屠戮的命运。为了让“那树”的悲剧不再上演,你将如何说服市政规划局局长,请写下
你要说的话。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人人皆可为国王》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
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侏儒眼镜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侏儒眼镜猴
毕役
①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2008年,这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隐藏在印度尼西亚茂密山林中。
②此前,两位印尼科学家于2000年在瑞林都国家公园意外地发现一只侏儒眼镜猴,可惜它误中陷阱,重伤丧命,但至少证明侏儒眼镜猴这一物种尚未灭绝。于是,美国研究人员随同一支印尼当地的科研小组前往该处海拔2100多米的山顶上探察。终于发现了4只侏儒眼镜猴,并且成功捕获了2只雄性和1只雌性个体。他们将无线电项圈套在这些侏儒眼镜猴的身上再将它们放生,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它们的行踪了。
③眼镜猴体形很小,体长一般在9~18厘米之间;体重很轻,50~150克之间,像小老鼠一样,甚至可让它在钢笔上爬来爬去。它有一对异于平常、大得出奇、直视前方的大眼睛,直径都在1厘米以上。眼镜猴不仅以眼睛大而出名,它们的两只膜状的耳朵非常灵敏,只要周围稍稍有一点动静,就能够觉察出来。
④侏儒眼镜猴是眼镜猴中的一种。侏儒眼镜猴也叫小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它的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50克左右,体型只有菲律宾眼镜猴的一半大。除了微小的体型外,它那直径达1.6厘米的大眼睛和浓密的皮毛也特别引人注目,这种皮毛可以让它们在潮湿阴冷的密林中保持正常的体温。
⑤利用无线电项圈,研究人员了解了侏儒眼镜猴的一些习性。例如,虽然侏儒眼镜猴的体型比其他眼镜猴更小,但它们的腿却都几乎一样长。因此,侏儒眼镜猴更善于利用其超长的腿在森林里上下跳跃。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在睡眠方面,这种夜行动物喜欢藏在掏空的树干里休息,比其他眼镜猴更为安静。
⑥侏儒眼镜猴的发现是个令人鼓舞的喜讯,但也有一些环保人士为此担忧,他们担心盗猎者按照新闻线索去捕捉本来就罕见的侏儒眼镜猴。类似的盗猎案件在世界各地都曾有所发生。印尼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这个物种的更多信息,印尼政府会更好地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第①自然段中的下面句子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
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
第③段介绍了眼镜猴的哪些特点?
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第⑤段介绍了侏儒眼镜猴的哪些生活习性?
应该如何保护侏儒眼镜猴呢?请提一条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风雨中的菊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框不超过3字)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批注的角度很多,请从文章中摘录一处文字并进行批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
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
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文章主要使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 ,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 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1)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2)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同学几分钟,为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3)“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4)“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
(5)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6)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7)“当然,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的,但是眼睛很亮,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手机。”
(8)“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9)“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男生朝外走去。
(10)我愣住了,而此刻,全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粗糙……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却依然挺拔。
(11)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12)第二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家,请大家留意!”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13)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14)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15)这一天,是我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
通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自信→优越感→(   )→(   )
第(10)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第(13)段运用了侧面描写,你认为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答:                                                                                 
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
答:                                                                              
如果小说第(11)段改成“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耻辱,甚至有一种愤恨。”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请简述改动后的故事结尾。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奇绝的吴川飘色艺术》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1)飘色,这种造型艺术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据《梅菉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很有韵味,受到启发,回来亲手制作,经过多次琢磨、探索、实践,最后获得成功。他把此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陈寿全一番磨练,青出于蓝胜于蓝,并招徒授艺,飘色这种艺术因此得以在吴川境内传播。
(2)对“飘色”一词的来由,有各种解释。有的说,飘色的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飘色”;有的说,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飘色,是指屏上的人物。这些说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就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故有“飘色”之谓。
(3)飘色的制作巧妙,技巧独特而高超。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立在台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飘”。屏和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色梗最初用木桩,后来用钢筋焊接起来。支架上凌空的人物,踩着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人来。这里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没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能成就。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引人入胜。《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现在的飘色,已由过去单一的铁工、木工制作,发展到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4)飘色中的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龄大的都不适宜。大多是挑一些身段适妙的年幼艺人(多为四至八岁小孩)充当。上架的小孩都是提前几天选出,一般情况下,在游展那天,上架的小孩要在早上5点钟起床、化妆、上架,约10点钟开始游展,直到下午5点多才能下架。上架小孩当天不能吃饭,只能含花旗参提神。据说被选上的小孩都是“旺相”,因而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小孩能成为飘色人选而自豪。
(5)番禺沙湾的飘色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飘上,还是用人抬着色板的。而吴川的飘色已发展到一屏四飘,由几个人用车推发展到用机动车装载。色板上的人物,也发展到10多人。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发掘民间艺术,成立了飘色艺术研究会和民间艺术协会。每逢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飘色游展,他们除保留传统节目外,还积极创作现代节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教育、娱乐群众。如《计划生育好》、《参军光荣》、《奥运夺魁》等飘色,深受群众欢迎。吴川的飘色,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文艺晚会展演。因其造型优美、惊险,技艺高超,表演精彩而受到观众的赏识和欢迎,还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隐蔽的艺术”。
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吴川飘色艺术? 答:                                   
第三段为什么说现在的飘色是“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答:                                                            
第一段中“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                                                          
第五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据你所知,湛江的民间艺术还有哪些?请举出两例。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