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况钟①乘传②至府③。初视事④,群吏环立,请判牒⑤。钟佯不省,左右顾问⑥,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⑦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⑧久,罪当死!”立捶⑨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从1430年起任苏州知府。②乘传: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③府:指苏州府。④视事:办公,就职治事。⑤牒:文书。⑥顾问:咨询。⑦暗:愚昧,糊涂。⑧舞文:舞弄文字。⑨捶:用木棍打。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
B.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
C.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
D.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佯( ) 诘( )用现代汉语说说“惟吏所欲行止”的意思。
刚到苏州府上任的况钟,为什么要装作糊涂无能的样子应付“猾吏”?
读了这篇短文,你对况钟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长跪而谢之日( )
(3)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4)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士以故归之 |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不思则罔 |
C.聂政之刺韩傀也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D.安陵君其许寡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翻译。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 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阅读明代王守仁《何陋轩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⑤竹,莳⑥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⑧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⑨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注】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阴暗潮湿。⑤桧:一种柏树。⑥莳:栽种。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⑧信:伸张。⑨化:教化根据要求答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将陋其地 ②因名之曰“何陋”③就石穴而居之 ④记之以俟来者
(2)与 “守仁以罪谪龙场”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可以为师矣(《论语》) | D.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翻译下列句子。
(1)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2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副使失物
李士衡①,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李士衡]北宋人,当时为官。 [高丽]古国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李士衡使高丽( ) (2)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文中表明李士衡对高丽人“赠遗之物”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短文讽刺了“副使者”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1)将军既帝室之胄 ( ) (2)保其岩阻 ( )
(3)深入不毛 ( ) (4)庶竭驽钝 (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甲、乙两段文字各自刻画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具体是指“ ”的战略方针;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我的积累:① ② ③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乙】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御)
B.不求闻达于诸侯(听说达到)
C.后值倾覆(失败)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力)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许先帝以驱驰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B.先帝不以臣卑鄙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虽杀臣,不能绝也 |
D.乃不知有汉 |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译文:
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4)【甲】文中诸葛亮自述刘备来访,可用成语 形容。[甲】【乙】两文中刘备与墨子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其成功原因是什么?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②其先表之时,可导③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 ①表:做标记。 ②向:原先,原来。 ③导:引导渡河。
根据上下文推断加横线词的意思:
荆人欲袭宋( ) 荆人弗知 ( )
澭水暴益 ( ) 循表而夜涉( )
用自己的话说说荆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鲁宗道为谕德① 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节选自《宋史·鲁宗道传》)
【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 (2)引喻失义 ( )
(3)尝微行就饮肆中( ) (4)宗道谢曰 ( )
找出与乙文中“第以实言对”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弱为强者 |
B.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C.以塞忠谏之路 |
D.帝以为忠实可用 |
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阅读甲、乙选文,完成(1)-(2)小题。
(1)甲文中诸葛亮对君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和鲁宗道身上都具有忠诚的品质,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还要不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借)余 | B.媵人持汤(热水)沃灌 |
C.从乡之先达执(拿着)经叩问 | D.不知口体之奉(奉献)不若人也 |
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解释加点的字。
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下列句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乡为生死而不受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深入不毛________ (4)庶竭驽钝________
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间 |
B.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C.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以下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恣鼠啮不顾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你从越人的做法中获得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③,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④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⑤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⑥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明史.熊鼎传》
【注释】①长:执掌。②赞:帮助,辅佐。③起居注:官职名。④广信:地名。⑤廉:察考。
⑥给事中尹正:给事中,官职名;尹正,人名。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 B.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
C.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 D.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数( ) (2)书( )翻译下列句子。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熊鼎在劝谏时是怎样进言才说服了皇帝的?(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