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物理试题 / 物理学方法 / 实验题
初中物理

某同学把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均匀金属圆柱体浸在液体中,探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同学把圆柱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分别记下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密度 ρ ( × 10 3 kg / m 3 )

1.2

1.8

2.0

2.4

弹簧测力计示数 F ( N )

7.5

4.5

1.5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空格处应填写  

(2)在如图中能反映表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来源: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机械效率,要从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出发,寻求办法。

(1)为了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选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轮,利用图甲和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把数据整理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

次数

滑轮

材质

钩码重 G / N

提升的高

h / m

有用功

W 有用 / J

拉力

F / N

绳端移动

的距离 s / m

总功

W / J

机械效率。 η

1

1

0.1

0.1

0.6

0.3

0.18

56 %

2

2

0.1

0.2

1.0

0.3

0.3

67 %

3

2

0.2

0.4

1.0

0.6

0.6

67 %

4

塑料

2

0.2

0.4

0.8

0.6

0.48

83 %

5

塑料

2

0.2

0.4

2.1

0.2

0.42

95 %

①比较1和2两次实验发现: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           ,机械效率越高。

②比较3和4两次实验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          有关。

③比较         两次实验发现: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的高度无关。

④第5次实验室利用了图           的装置完成的,判断依据是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把重 6 N 的物体用 2 . 5 N 的拉力迅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小明利用图丙装置实验发现: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摩擦有关,与物重无关。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        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3)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 、焦耳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

C 、阿基米德原理

D 、欧姆定律

来源: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实心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中学一小组的同学们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 ρ 、高度 h 、圆柱体底面积 S 是有关的,但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的同学们从实验室里挑选了由不同密度的合金材料制成、高度和横截面积不同、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做实验,测出实心圆柱体竖直放置时(如图所示)对水平桌面上海绵的压下深度,实验记录见下表。

序号

物体

底面积 S / c m 2

高度 h / cm

海绵被压下深度 / cm

1

合金甲圆柱体 A

10

5

0.5

2

合金甲圆柱体 B

10

10

1

3

合金甲圆柱体 C

20

10

1

4

合金乙圆柱体 A

10

5

1.5

5

合金乙圆柱体 B

10

10

3

6

合金乙圆柱体 C

20

10

3

(1)该小组同学是通过  来判断压强大小的。

(2)分析实验1、2或4、5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材料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圆柱体的  有关。

(3)分析  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底面积无关。

(4)此探究过程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    

(5)实验结束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某一合金甲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海绵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已知合金的密度为 ρ ,圆柱体合金的高度为 h ,底面积为 S ) 。表达式为  

(6)上面推导出的表达式  (选填“能”或“不能” ) 应用于各类固体的压强的计算。

来源: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回答问题。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图象中的图线可直观、简洁地显示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换的趋势或规律。如果想要将物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象,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建立坐标轴、标注物理量和设定分度。首先建立坐标轴,通常用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在坐标轴上分别标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名称及单位;然后,设定坐标分度值。为了使绘制的图线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幅坐标纸上,而不要偏在一角或一边,坐标分度值可以不从零开始。在一组数据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有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度时,可用低于最低值的某一整数值作起点,高于最高值的某一整数值作终点。

第二步,根据数据描点。描点时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力求精准地画出对应的点。

第三步,绘制图线。绘制图线时不要把数据点逐点连接成折线,而应依据数据点的整体分布趋势,描绘出一条直线或光滑曲线,让尽可能多的点在图线上,或让数据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旁,这样绘制出的图线比图上的任何一个数据点更适合作为进行分析预测的依据。

倒如,小宇记录了自己沿直线步行过程中的时间及所对应的路程,图1中的黑点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数据点,利用这些数据点绘制出了图1中的直线。利用这条直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宇步行的过程近似为匀速运动,还可以利用图线上的点计算出小宇步行过程中的速度,进而用速度预测出他在某一段时间内步行的路程。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所示的图象,预测小宇步行 10 s 的路程为     m

(2)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

时间 / 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温度 / ° C

80

72

64

59

55

51

47

46

45

①若要绘制上述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选择图2中   图更合理。(选填"甲"或"乙" )

②请在你选择的图中描出第 20 min 时的温度数据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来源:2018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李同学想要利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小车的   相同,让小车从斜面上   (选填"相同"或"不同" ) 的高度滑下,以不同的速度推动木块移动。

(2)本实验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   ,二是转换法。就本题来说用木块   来反映小车动能大小的方法就是转换法。

他在实验的过程中又发现只要去掉木块,就可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2所示,他将毛巾、棉布和玻璃分别铺在水平面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3)每次均让同一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4)实验发现,小车在玻璃面上运动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最   ,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将做   运动。

来源: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

(1)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目的是   。由图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   。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将   

(2)在辨析图乙小明、小华的观点,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为什么设计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不设计探究推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由是   

来源: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显示重力势能的大小,甲用橡皮泥代替沙子,乙用海绵代替沙子,你认为更合适是   (甲 / 乙)的方法,理由是   

来源: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

圆柱体

实验序号

h(米)

p(帕)

圆柱体

实验序号

h(米)

p(帕)

A

H为0.4米

S为0.03米 2

1

0

7000

B

H为0.3米

S为0.05米 2

7

0

7000

2

0.10

7200

8

0.12

7400

3

0.20

7400

9

0.18

7600

4

0.40

7800

10

0.24

7800

5

0.50

7800

11

0.30

8000

6

0.60

7800

12

0.40

800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

表二

实验组号

h A(米)

h B(米)

第Ⅰ组

0.10


第Ⅱ组


0.18

来源:2016年上海市中考物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LED灯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灯,小梦为了探究LED灯与家用普通白炽灯、普通节能灯的发光效率,他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其中R0为光敏电阻,其电阻值与光照强度成反比)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把“220V 15W”的普通白炽灯接入灯座,通过调整,使灯泡与温度计的玻璃泡距离约为2cm,灯泡与光敏电阻的距离约为30cm。闭合开关,通电10min,分别读出温度计和电流表的示数,并填入下表。

②接着分别把规格相同的普通节能灯和LED灯接入灯座,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小梦的探究,请回答:
(1)电能转化为内能最多的灯是            ,这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的。
(2)电能转化为光能最多的灯是             ,这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的。
(3)LED灯的发光效率较        (填“高”或“低”)。
(4)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5W的LED灯的发光亮度与          的白炽灯发光亮度相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学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知识为依据,通过推理而提出来的:
(1)用放大镜观察素描炭笔的笔迹,观察到微小的颗粒;麦粒碾成面粉,面粉揉成面团……大量类似事实,为我们想象物质的结构模型提供了依据,终于认识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向冷、热不同的清水中各滴一滴墨水,观察到墨水扩散的快慢不一样……大量类似现象使我们推想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
(2)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就“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这一合理命题提出合理猜想、给出推理性结论、说明推理依据(参照示例):
示例: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推理性结论: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推理依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动能越大。
物体内能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推理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推理性结论具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就运用它来初步解释相关问题——同学们也来尝试一下。
在图中,(a)杯中水量较少,(b)、(c)、(d)的水量相同。根据问题(2)中所得的推理性结论,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芳对初二物理《科学之旅》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于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她测出了摆球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进而算出摆球摆动一次所用时间.针对摆球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她提出了以下猜想:

A.可能与摆球质量有关;B.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C.可能与摆角的大小有关.她利用以下器材:质量不同的两个小钢球、长度不同的两根细线、一个铁架台、一个秒表、一把刻度尺、一只量角器等,进行了以下四次实验.

次数
摆线长L/m
摆球质量m/g
摆角θ/°
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1
20
3
2
2
1.4
20
3
2.4
3
1.4
20
5
2.4
4
1.4
30
5
2.4

(1)由1、2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填猜想前的字母),结论是____________
(2)由________________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C.
(3)由________________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1)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通过导体电流与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时,让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④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2)下面的几幅图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说明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3)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几种猜想:
猜想1: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2: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①根据你掌握的电学知识,你认为猜想3:电阻还与___________有关。

序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1
锰铜合金丝
L
S
2
镍铬合金丝
L
S
3
镍铬合金丝
L
2S
4
镍铬合金丝
2L
S

②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在A、B间接入下表中待研究的电阻丝(电阻丝用电阻符号表示),电源电压U恒定。

若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要探究猜想1,应该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要探究猜想2,应该选用电阻丝__________和电阻丝__________(填电阻丝的序号)进行对比实验。
③甲同学也利用以上的电路和电阻丝对猜想2进行了探究。甲同学的实验探究如下:
实验:先在A、B间接入电阻丝2,闭合开关S,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1;然后在A、B间接入电阻丝4,闭合开关S,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2;发现:I1≠I2
分析:由于电阻丝2和4的横截面积不变,而两种情况下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不等,所以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无关。
结论:猜想2是错误的。
对甲同学的实验探究,你认为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正确/错误)的,请具体指出他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他的实验和他的分析思路还可得出:__________的结论,这个结论是__________(正确/错误)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猜想物体冲上粗糙程度相同的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大小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将两块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木槽分别以与水平面一定夹角α、θ固定,如图所示,将右边的木槽作为实验研究的斜坡。让一金属小球从左边的木槽上同一高度处静止滚下,分别冲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的粗糙程度相同的右边的斜坡,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1
2
3
斜坡与水平面夹角θ
10°
30°
53°
向上冲的最大距离s/m
0.50
0.40
0.36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体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冲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的粗糙程度相同的斜坡,                                                 
② 小明觉得自己的实验中还有不足之处,他又用粗糙程度与木槽不同的塑料槽、钢槽,重复做猜想实验,目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注意家里摆钟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如图甲),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乙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l越长,周期T越  __  (选填“长”或“短”)。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像。

(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知的单摆T2与l成  __  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能/不能); 理由:     
(3) 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他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物理物理学方法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