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八年级学生领到了新的物理课本.
(1)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出课本的宽度是________cm.
(2)一本书的质量为240g,将它平放在水平桌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480cm2,它对桌面的压强为多少帕?(g取10N/kg)
(3)将书由平放改为立放,如图乙所示,它对桌面的压强如何变化?写出判断的依据.
【2015年云南昭通市中考物理】为安全起见,妈妈为小明买了一块浮板辅助练习游泳.妈妈认为浮板能漂在水面上是因为它轻,小明认为妈妈的说法不对,科学的说法是因为浮板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为验证自己的说法,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找一根轻质均匀木棍、细绳(质量忽略不计)和一块标有“净重115g”字样的新肥皂,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时,使木棍在 位置平衡,记下A、B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OA=10cm,OB﹣40cm,则浮板的质量为 kg.
(2)把浮板压入装满水的桶中刚好浸没,用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收集溢出的水,用(1)所述方法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4.6kg,则浮板的体积为 m3,密度为 kg/m3;用刻度尺测肥皂的长、宽、厚,算出肥皂的密度为1.33×l03kg/m3.浮板在水中漂浮而肥皂在水中下沉,说明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小明用此浮板游泳时浮板受到的最大浮力为 N.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妈妈说原来用密度比水小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才能漂浮在水上,这种说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
如图甲所示,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水面上方某一高度处匀速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与圆柱体下降高度 关系如图乙所示。 ;水的密度约为
求:
(1)圆柱体的重力;
(2)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3)圆柱体的密度。
小科是有名的“科学迷”他爱观察,勤思考。一天,妈妈到超市购买了一台家用豆浆机,他仔细观察了豆浆机的构造、铭牌和制作豆浆的过程,发现其中用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⑴机座底部安装有三个小橡皮碗,相当于“吸盘”,可以防止豆浆机在打浆时位置发生移动。“吸盘”利用 起固定作用。
⑵小科想比较一下豆浆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哪个大,但手中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于是小科用同一支筷子, 的密度大。
如图所示的高压锅的锅盖上有一空心柱为排气孔,空心柱带着一个帽子为限压阀,当高压锅内气体超过安全值时,锅内的气体就会冲出限压阀,气体跑出一部分,使锅内气体压强减小。现有一个直径为2.4厘米,空心柱小孔的横截面积为10毫米2,限压阀质量为100克的高压锅。若当时的大气压为1.0×105帕,问:
(1)若用此高压锅煮饭则比普通锅 ,若用此高压锅烧开水则比普通锅 (填“快”或者“慢”)。
(2)此高压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为多少?
把一块面积为10×10cm2厚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测得示数为2.5N,手持弹簧秤的上端,把玻璃板往下全部放入水一定深度处,测得弹簧秤示数为1.5N,再慢慢提起弹簧秤,当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玻璃板完全脱离水面后,弹簧秤示数回到2.5N。试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板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2)小明发现,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玻璃板的重力大______N,这说明此时玻璃还受到方向向_____的一个力。
(3)关于这个力的来历,小明开展了探究。一开始小明猜想是所受的是大气压力,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原因是玻璃板上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约为_________N,但上、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平衡。
(4)小明仔细观察了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玻璃板与水面的接触情况,如图,由此他想到这个力可能是 。
如图甲所示,一个底面积为 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装有 深的水。现将物体 放人其中,物体 漂浮于水面上,如图乙所示,此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比图甲增大了 .当再给物体 施加一个竖直向下大小为 的力 以后,物体 恰好浸没水中静止(水未溢出),如图丙所示。 , 取 求:
(1)容器中水的质量;
(2)物体 放入前,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3)物体 的密度。
物理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用品进行探究。以下就是小明利用气球探究的一些小实验:
(1)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提起细线试图让两只气球靠近时,出现了如图18甲所示的排斥现象,这是因为摩擦使两气球带上了__ _______。使气球相互远离;这时向两气球之间吹气,气球又相互靠近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为了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形状接近正方体的气球、几个相同的砝码、木板等进行实验。他们将一块与气球上、下表面大小相同的木板压在气球上,用改变砝码个数的方法改变木板对气球的压力大小。实验情况如图18(a)、(b)和(c)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a)与(b)或(a)与(c)可知:力可以改变物体_____ _____;
②由图(b)和(c)可知:_____ 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抛出一个气球,可以看到它下落的速度很慢,这是因为它受到______ ___的缘故;最终气球都将落回地面,这是因为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_____ ___的作用。
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
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
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
你认为哪种 (选填“A”或“B”),理由是 .
如图1所示,2018年5月23日中央新闻报道,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磁悬浮列车工程样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时速可达160公里以上,列车由于车体与轨道不接触、无摩擦,具有噪音低损耗小、易维护等优点,被誉为"零高度飞行器"。这种兼具高速与中低速磁浮交通优点的新型磁悬浮列车将为我国城市间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绿色轨道交通工具。
(1)磁浮列车是在车厢底部和轨道上分别安装了磁体,并使它们的同名磁极相互 ,车体与轨道不接触,无摩擦,列车能够在轨道上方几厘米的高度上飞驰,避免了来自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2)如图2所示,列车站台设计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因是:进站时列车由于 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冲上站台;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说,当列车出站时从高度较高的地方下行,它的 ,不用消耗过多的电能或化学能等能量。
(3)如图3所示,当列车进站时,乘客必须站在站台和黄色线以外的位置候车才安全的原因是 。
(4)小张乘坐列车时看见两旁的房屋迅速向东退去,则列车相对于地面正在向 行驶。
如图1所示是演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实验装置,形管中装有水,直径相同的、两管中的水静止时液面相平。
(1)如果在右端处往装置里急吹气,导致管上方气流速度 管上方的气流速度,管与管的水面上方形成气压差,形管中 (选填“”或“” 管水面升高,如果升高端的液面比原来升高了,则此时形管底部处左右两侧液体压强差为 .
(2)图2是某种喷雾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当喷雾器未工作时,细管内外气压相等,细管内外液面 ,当喷雾器工作时,空气从细管的右端快速喷出,导致细管上方空气的流速突然增大,细管内液面上方气压 细管外液面上方的气压,液体就沿细管的管口流出,同时受到气流的冲击,形成雾状向右喷出,如果此时喷雾器停止工作,细管中的液体将 。
利用吸管可以做物理小实验.
(1)用吸管“取”水,如图甲所示,要求用这根两端开口的塑料吸管把一只杯子中的水取出一些,移到另一只空杯中.现有以下四个动作:
a.用手指封住管口
b.将吸管移出水面到空杯上方
c.将吸管插入水中
d.松开封住管口的手指
以上四个动作的合理顺序是 (填字母).这个实验的成功说明了 的存在.
(2)如图乙所示,往吸管B中吹气,可以看到吸管A中的水面上升,以下现象中涉及的物理原理与之不同的有 (填序号).
①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
②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尘
③平行于岸边航行的船不能靠岸太近
解放前,我国经济很落后,一些地区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如图所示,就是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需要到很远地方挑水的示意图。为了防止道路不好水溅出桶外,在水面上覆盖木板(如图),若一个木板质量为 ,密度为 ,每个桶内水深 ,求:
(1)桶底受到的水产生的压强;
(2)一个木板受到的浮力及静止时露出水面的体积;
(3)扁担与绳质量忽略不计,扁担长度 ,每桶水总重 ,扁担与肩膀接触点距离扁担右端 ,支撑手距离扁担左端也是 ,则支撑手受到的扁担产生的压力。
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中,小红选用液体压强计和两个透明圆柱状的容器,分别盛适量的水和盐水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
(1)小红将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后,发现探头看上去变大了,这是因为容器和水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2)通过比较 、 三个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液体的内部, 。
(3)小红比较 、 两个图得出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小明认为这样比较得出结论是不正确的,他的理由是: 。
(4)小明利用量筒和一个带胶塞的小瓶,测量出矿石的密度,如图乙,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水,读出体积为 ;
②将小瓶放入量筒内,小瓶漂浮在水面上,读出体积为 ;
③将适量的矿石放入小瓶中,再将小瓶放入量筒内,小瓶仍漂浮在水面上,读出体积为 ;
④将瓶内的矿石全部倒入水中,再将小瓶放入量筒内,读出体积为 。
根据以上信息计算(水的密度用 表示):在图乙③中,小瓶和矿石受到的浮力 ;矿石的密度表达式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