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两个圆柱形容器A和B,底面积不同(SA<SB),当两容器盛液体的高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将甲球浸没在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如果这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
A.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 | B.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
C.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 | D.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
如图所示是自冲水装置,柱形水箱截面积为0.2m2,箱内浮筒是圆柱形,底面积为200cm2(质量不计),出水口有厚度不计,质量为0.5kg的盖板Q,面积为50cm2,与底部用细线相连,当连线恰好被拉直时,水箱底与浮筒的底部距离为20cm,若进水管的进水量为0.54m3/h,请计算:
1.水箱中的水的深度为多少?
2.每两次放水的时间间隔为多少分钟?
如图19所示,柱形容器重力不计,底面积为6×10-2 m2。容器内放有一密度为0.6×103kg/m3,体积为10-3 m3正方形木块,用一条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细绳,两端分别系于木块底部中心和柱形容器的中心.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水,水深20cm,此时木块处于漂浮,但细绳刚好拉直,对木块没有拉力.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牛.求:
(1)木块漂浮时,浸入水中的体积多大?
(2)向容器内缓慢注水,细绳对木块的拉力刚好达到最大时值,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3)向容器内缓慢注水(水未溢出)多少千克时,细绳断裂?
(4)细绳断裂后,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是多大?
汶川地震造成河道堵塞形成了许多堰塞湖,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天天上涨,是一处极高危险等级的堰塞湖,通过武警水电官兵的艰苦奋战,堰塞湖坝顶开挖的导流渠从6月7日开始泄洪,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下计算中g取10N /kg)
(1)泄洪前,堰塞湖的水位每天上涨1.2m,则每天水对坝体增加的压强是多少Pa?
(2)在抢修导流渠的过程中,军用直升机吊运了多台挖土机等重型机械到坝顶。若直升机以2m/s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地将一台10吨重的挖土机起吊500m高,直升机对挖土机做功多少?起吊功率为多大?
(3)“堰塞湖内的水赿深,其危险性就赿大”,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汶川地震造成河道堵塞形成了许多堰塞湖,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天天上涨,是一处极高危险等级的堰塞湖,通过武警水电官兵的艰苦奋战,堰塞湖坝顶开挖的导流渠从6月7日开始泄洪,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下计算中g取10N /kg)
(1)泄洪前,堰塞湖的水位每天上涨1.2m,则每天水对坝体增加的压强是多少Pa?
(2)在抢修导流渠的过程中,军用直升机吊运了多台挖土机等重型机械到坝顶。若直升机以2m/s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地将一台10吨重的挖土机起吊500m高,直升机对挖土机做功多少?起吊功率为多大?
(3)“堰塞湖内的水赿深,其危险性就赿大”,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4分)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 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 Pa,A对桌面的压强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对桌面的压强.若A、B容器的水中同一高度处压强分别为pA、pB,则pA pB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亮在学习了“浮力”之后,做了一个观察鸡蛋悬浮的实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如图所示,先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底面积为100㎝2的圆筒形容器(厚度可忽略),向容器中注入10㎝深的水,再取一个鸡蛋,称得其质量为55g,将它轻轻放入水中,发现鸡蛋沉至容器底部,此时测得水面升高了5mm;然后,向容器中加食盐并不停地搅动,直到鸡蛋恰好悬浮起来为止。请计算:
(1)容器中未放入鸡蛋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大?(g=10N/kg)
(2)当鸡蛋悬浮起来时,盐水的密度是多少
如图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A、B、C三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分别从三个容器内抽出相同深度的液体后,剩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 ( )
A pA>pB>pC。 B pA=pB=pC。 C pA<pB<pC。 D pA=pC>pB。
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
质量为2千克、底面积为0.01米2的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质量为8千克的酒精。求:
(1)酒精的体积;
(2)液面下0.1米处酒精产生的压强;
(3)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