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
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 B.正立放大的虚像 |
C.倒立缩小的实像 | D.倒立等大的实像 |
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大 | B.一直变小 |
C.先变大后变小 | D.先变小后变大 |
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实像 | B.缩小的实像 |
C.放大的虚像 | D.缩小的虚像 |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A.8 cm | B.10 cm | C.11 cm | D.14 cm |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 B.一定小于9 cm |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
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
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
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 B.倒立缩小的实像 |
C.正立放大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虚像 |
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f<20 cm | B.f>10 cm |
C.f<10 cm | D.f>20 cm |
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 |
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 |
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
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