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和他的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实验,人以600N的力向下拉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的一端,10秒钟绳子下端移动了1.5m,重物上升0.5m,已知该滑轮组的效率为70%(g取10N/kg)。
(1)画出小华兴趣小组所用滑轮组的绕线情况。
(2)人的拉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被吊起重物的质量是多少?
小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第一次提升的重物 的重力为 ,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重物上升的速度为 ,运动时间为 ;第二次提升的重物 的重力为 ,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重物上升的速度为 ,运动时间为 .已知 , , , .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不计绳重与摩擦的影响。下列对两个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拉力之比为
B.拉力的功率之比为
C.机械效率之比
D.额外功之比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3×103N的物体匀速提高2m,拉力所做的功为104J,所用的时间为100s。求:
(1)有用功;
(2)拉力的功率;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西宁市湟水河河道改造工程中,装载机 内将一块重 的石块匀速举高 ,装载机的举力对石块做功为 ,举力做功的功率为 。
小均用动滑轮将质量为40kg的货物匀速提高了5m ,他用250N的拉力拉了10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取10N/kg)
A.有用功为200J | B.额外功为500J |
C.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75% | D.小均的功率为200W |
小华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她们将 物品放在小推车中推行,小推车在某段时间内速度 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已知小推车重 ,所受阻力是总重的0.15倍。 取
(1)在 内,水平推力 (大于 小于 等于)阻力,阻力大小为 。
(2) 内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3) 内水平推力的功率多大?
一名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为45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了4m,建筑工人所用的拉力是300N。则该建筑工人所做的有用功是 J,建筑工人做功的功率是 W,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如图所示,老师在课堂上用自制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将质量为 的重物在 内匀速提升 。他对绳的拉力 为 。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动滑轮的重力为 |
B. |
拉力所做的功为 |
C. |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
D.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先后匀速提升重为 和 的物体。已知提升 的物体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拉力的功率为 。若两次物体上升的速度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则提升重为 的物体时
A. |
机械效率为 |
B. |
机械效率为 |
C. |
拉力的功率为 |
D. |
拉力的功率为 |
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动滑轮重 ,物体 在 内被匀速提升 的过程中,图中绳的拉力均沿竖直方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在本次实验中
A. |
若提升更重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降低 |
B. |
物体 的重力为 |
C. |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大小为 |
D. |
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功率为 |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号召。质量为 的小明同学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他所骑自行车质量为 ,轮胎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 ,在水平路面上匀速骑行时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02倍 取 。求:
(1)小明和自行车的总重力;
(2)他骑行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
(3)若他在水平路面上 内匀速骑行了 ,则他骑行时的功率是多大。
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正常工作时飞轮的转速为 ,若每次做功冲程对外所做的有用功为 ,则该汽油机的输出功率为 ,所使用的燃料是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
如图,用滑轮组把 的物体匀速提升 ,所用时间为 ,拉力 为 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在这一过程中做的有用功是 ,拉力 的功率为 。
在一次测试中,某家用小汽车沿水平道路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5h,消耗汽油6L.(g=10N/kg,汽油的密度ρ=0.7×103kg/m3,汽油的热值q=4.6×107J/kg)
(1)若该车连同乘客总质量为1800kg,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600cm2,则静止时汽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多大?
(2)测试中,若平均阻力为500N,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3)在本次测试中,该车内燃机的效率是多大?(计算结果精确到1%)
(·铜仁)我国目前研发了一种太阳能汽车,深受人们青睐,该汽车的质量为1200kg,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300cm2,在一次实验中,该汽车在水平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min,行驶时汽车受到的阻力为汽车所受重力的0.1倍(车内人员质量不计,g取10N/kg).求:
(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实验中汽车牵引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3)实验中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4)请说出太阳能汽车的主要优点(只要求说出2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