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 (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 。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 。
步骤2:为进一步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面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现象 |
(1)将步骤1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 |
溶液由无色 变成红色 |
白色固体中 含有 |
(2)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 。 |
有气泡产生 |
某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回答:
(1)经检验紫红色物质是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CuO2+3H2 2NaOH+ + 。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 (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环节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 。
氯气(Cl 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 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 。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了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 。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成立。
(2)实验过程中B装置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5)实验过程中B、C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中毒。
已知Mg能在CO 2中燃烧,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的金属活动性比Mg强,说明Na也能在CO 2中燃烧。为了验证,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金属钠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②Na 2CO 3溶液显碱性;CaCl 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一】
步骤1:打开活塞,让A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收集一瓶纯净的CO 2气体。
步骤2: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 2中继续燃烧,发光放热,冷却后观察到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为获得纯净的CO 2,可利用装置B除去CO 2中混有的 ;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
(2)步骤2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是 。
【初步结论】Na能在CO 2中燃烧。
【提出问题】白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四:氢氧化钠。
(3)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二】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如下:
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 。
方案3: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4)甲同学思考后提出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5)请将方案2结论补充完整: 。(填化学式)
(6)方案3中加入过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 。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
(7)综上所述,你认为猜想 成立。
(8)请写出Na在CO 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新型洗涤剂过氧碳酸钠(Na 2CO 4)固体,能瞬间清除衣服上的汗渍、果汁渍等顽固污渍。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其他化合物,某学习小组对产生的其他化合物进行探究。
实验1:溶解样品。取适量洗涤剂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并形成无色溶液a。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的其他化合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H 2O 2
猜想二:NaOH
猜想三:H 2O 2、NaOH
猜想一、二、三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外,猜想H 2O 2的其他理由是 。
实验2: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①取适量溶液a于小烧杯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清液b |
产生白色沉淀 |
加入稍过量氯化钙的目的是 。 |
②取适量清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二氧化锰,振荡 |
|
证明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有H 2O 2生成 |
③将步骤②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
[实验结论]猜想 正确。写出过氧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该洗涤剂保存时应密封、防潮。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
若 |
稀盐酸过量 |
若没有明显现象 |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实验反思]:
(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填序号)。
A.铜片 B.pH试纸 C.氧化铜 D.紫色石蕊试液
某同学在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发现,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对反应是否发生产生了疑问?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②若发生反应,则可能生成什么产物?
[查阅资料]①将二氧化碳缓慢的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后发生如下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②NaH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a(HCO3)2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实验Ⅰ: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的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Ⅱ:取Ⅰ中溶液少许与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Ⅲ:再分别取Ⅰ中溶液少许于A、B两支试管中,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Ⅳ:为了进一步确定溶质的成分,将Ⅰ中剩余溶液低温蒸干,得到白色固体,取白色固体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Ⅱ中:该同学 (填“能”或“不能”) 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中: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由实验Ⅲ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Ⅳ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综上所述实验探究可知,实验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
[反思交流]
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时,常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 。
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Ⅰ: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固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容器编号 |
1 |
2 |
3 |
时间/秒 |
3.2 |
5.0 |
11.1 |
实验Ⅱ: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的示数明显增大,A、C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Ⅰ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着火时,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可多选)。
A.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已知:Na2O为白色,Na2O2为淡黄色;Na2O+H2O=2NaOH.某兴趣小组对钠和铜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铜片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
②趁热将钠置于铜片表面,钠剧烈燃烧,有淡黄色物质生成,将此淡黄色物质转移到试管中待用,再用蒸馏水冲洗铜片,观察到铜片上钠燃烧处出现了光亮的铜斑;
③向盛装淡黄色物质的试管中滴加蒸馏水,观察到冒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产生的黑色物质是 ,步骤②淡黄色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步骤②中产生铜斑反应的另一产物,进一步与氧气反应也转化为淡黄色物质,则产生铜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产生的气体物质为 。
(4)猜想步骤③还可能有一种常见物质 (填化学式)生成,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可供选择的试剂:H2SO4、CuSO4、KOH、Na2CO3),观察到 的现象时,即证明了你的猜想。
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蚁酸化学名称叫甲酸,化学式为HCOOH
2、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3、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
[提出问题]蚁酸的酸碱性及分解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蚁酸的分解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猜想②:蚁酸的分解产物是水和一氧化碳;
猜想③:蚁酸的分解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经讨论,小组同学认为猜想③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
1、探究蚁酸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蚁酸溶液的pH值 7(填“>、<或=”),证明蚁酸溶液呈酸性。
2、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为了确认蚁酸分解的所有产物,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将蚁酸分解的产物通入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B中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D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写出E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述猜想 正确。
[实验反思]
(3)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实验装置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拓展应用]
(4)人们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会选择的物质是 。
A.NaOH溶液 B.食醋 C.食盐水 D.肥皂水
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清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某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如图1所示是某品牌茶垢清洁剂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说明书中碳酸钠的俗称有误,应改为 。
【提出问题Ⅰ】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过氧化氢,是否生成氧气?
【实验1】在盛有茶垢清洁剂固体的小烧杯中,加适量常温水,完全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观察到有小气泡缓慢冒出,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实验2】取三份等量的实验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都较快产生气泡,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越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都复燃。
【表达交流Ⅰ】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
(1)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
(2)实验2中丙试管内不再产生气泡后,其中溶液所含溶质与加热前溶液的不同是 。
【提出问题Ⅱ】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3】取实验2丙试管内溶液,按如图3流程进行实验。
【表达交流Ⅱ】
(1)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不新增试剂,检验加入的试剂X已足量的方法是 。
(3)溶液M呈 色,说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
【反思总结】
(1)茶垢清洁剂溶于水生成了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溶液有较好的去污效果,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
(2)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 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NaCl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 能 (填"能"或"不能")发生反应。
[发现问题]乙组同学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所以确定本组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其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Ⅰ:只有碳酸钠
猜想Ⅱ: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Ca(NO 3) 2溶液都呈中性。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适合操作(一)的X溶液是 。
A.Ca(OH) 2溶液
B.CaCl 2溶液
C.Ba(OH) 2溶液
(2)根据(1)中所选的X溶液,生成沉淀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操作(二)可以为:取少许溶液D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 则猜想Ⅱ成立。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氢氧化钠溶液必须 保存。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若改用图1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端进(填“a”或“b”)。
(3)实验小组同学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小组同学讨论后做出如下猜想:
[作出猜想]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来验证。请你帮助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
|
猜想A不成立 |
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溶液中 |
产生白色沉淀 |
气体中有HCl猜想B成立 |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B→ → →C(填字母序号)。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