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为蔗糖的溶解度曲线。现将剩有蔗糖固体的饱和溶液降温,则烧杯底部的蔗糖固体质量将
A.变大 |
B.不变 |
C.变小 |
D.先变小后变大 |
右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10℃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
C.3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
D.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下列有关溶液及其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海水的凝固点比水低 |
B.溶液和浊液特征的不同主要与物质分散在液体中的颗粒大小有关 |
C.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水的量的变化而变化 |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
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6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
B.400C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
C.t 0C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D.600C时,1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
右图为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a的溶解度最大
B a浓的溶液中含有少量的b ,通常采用加热浓缩后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a晶
体
C 20℃ 时,a.b.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D、10 ℃时分别取等质量的溶剂配成的b.c饱和溶液,再加热到70℃,若两溶液仍保持饱和状态,最多还能溶解b的质量小于析出c的质量
右图为固体物质X、Y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2℃时分别把质量为a g的X、Y放入100 g水中,下表为对溶液状态的判断以及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采取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状态 |
措施 |
A |
X为饱和溶液,Y为不饱和溶液 |
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
B |
X为不饱和溶液,Y为饱和溶液 |
向X溶液加入固体X至有晶体残留 |
C |
X、Y都是饱和溶液。 |
|
D |
X、Y都是不饱和溶液。 |
把X溶液温度降低至t1℃,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
右图是固体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除去混在甲中的乙物质 |
D.20℃时,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物质溶液 |
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得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B.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得溶解度相等 |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得不饱和溶液 |
D.在t1℃,50克水可以溶解25克甲物质。 |
根据图2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
B.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
C.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两溶液均析出晶体 |
D.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下列每组对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
实验设计 |
实验目的 |
|
实验一 |
实验二 |
||
A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少量MnO2和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
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B |
将铁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
将银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
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C |
将5g氯化钠加入20mL20℃的水中 |
将5g硝酸钾加入20mL10℃的水中 |
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
D |
将植物嫩叶浸泡在10mL蒸馏水中 |
取10mL蒸馏水,通入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再将植物嫩叶浸泡其中 |
模拟酸雨的危害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
B.t℃时,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D.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 |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 | 10℃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
C. | 3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
D. |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