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 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 B. | 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
C. | 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 D. | 乙分子中 的原子个数比为1∶2 |
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放A、B、C三种物质各30g,经电火花引燃,充分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下:
物质 |
A |
B |
C |
新物D |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
30 |
30 |
30 |
0 |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
待测 |
33 |
0 |
22 |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C物质中所含有的元素种类是A、B、D三种物质中所有元素种类之和
B.变化后待测的A质量为5g
C.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D.A物质有可能是单质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X、Y、R、Z四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B.表示的是化合物 |
C.R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一定是加快反应速率 |
D.该反应可表示为Y2+2Z2XX2+2Z2 |
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苯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X |
反应前质量/g |
3.9 |
9.6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6.6 |
2.7 |
m |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
B.物质X为氧化物
C.表中m的值为4.2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 | B.铝合金硬度大 | C.蔗糖易溶于水 | D.铁制品易生锈 |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8 |
32 |
5 |
4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16 |
4 |
x |
24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单质,丙一定是化合物 | B.乙、丙变化的质量比是1:6 |
C.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 D.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
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化学。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A. |
、 、 都具有可燃性 |
B. |
、 、 都能和 发生置换反应 |
C. |
浓硫酸、浓盐酸、酒精都具有挥发性 |
D. |
、 、 都能和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
B.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D.若消耗3 g的乙,则生成17 g的丙 |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
②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20g.
③在20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
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B.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C.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钠、硫酸铜
D.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可能是4.4g
利用化学知识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海水晒盐属于化学变化 | B.误食重金属盐可以立即喝大量牛奶 |
C.不锈钢属于复合材料 | D.H2C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
甲、乙两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保持不变 |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C.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丙的相对分子质量 |
D.甲和丙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涉及的物质均为氧化物 | 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毒气体 |
C.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