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
将木柴架空可以使其燃烧更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方便添加木柴 | B.升高木柴的温度 |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 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隔绝空气 | B.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C.清除可燃物 | D.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降低了温度 |
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不小心将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
D.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 |
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煤燃烧生成的CO2、SO2、CO等气体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1)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2) 。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3) (用符号表示)。
③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4) 。
④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剂;其中钠、铁、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5) 。
⑤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I.该示意图中共有 (6) 种分子,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7) 。
II.1mol A2中约含 (8) 个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纳的结论错误的是
A.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 |
B.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显负价 |
C.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 |
D.发生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
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会加快钢铁的锈蚀 |
B.洗洁精和汽油都能清洗油污,且原理相同 |
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
D.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木炭是一种可燃物.
【提出问题】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需要 .
【进行实验】某兴趣小组用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实验过程中没有拆装仪器,请你参与完成后续的实验,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
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点燃酒精灯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
③ |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
④ |
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 |
|
【结论】猜想一和二都正确.
【反思评价】
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 .
该实验步骤②“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中试管B的作用是 .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B. 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C. 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 |
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利用白磷、铜片、热水和冷水不能达到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实验是
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 B.扇蜡烛会减少火焰周围的氧气 |
C.扇煤炉可增大进入的氧气的量 | D.扇煤炉会增加可燃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