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1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种物质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氢气。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色,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钙。
(3)另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2所示),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 ,判断依据是 。
②若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 ,对应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
(包含实验步骤、产生现象和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 溶液、 溶液)。
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 、 、
猜想二: 、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
① |
猜想一不成立 |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
③ |
猜想三成立 |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化学式)。
某活动小组对教材中关于钟乳石形成过程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一】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查阅资料:(1) 与 、 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 。
(2)溶有 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 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 。 |
溶液变浑浊 |
生成的沉淀物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 |
浑浊液又变澄清 |
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3:加热步骤2所得溶液 |
溶液又变浑浊 |
溶洞中能通过 个反应把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 和 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 溶液是否也能与 反应生成 ?
【探究活动二】 通入 溶液中,产物中是否有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 |
无明显现象 |
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溶液 |
澄清溶液变浑浊 |
加入过量 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
步骤3: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 。 |
有气体生成 |
通入 溶液中的 足够多时, (填“有”或“没有”) 生成。 |
反思提升:(1)若要用 与 溶液反应获得 ,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 。
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
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
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评价】
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 。
用下列实验探究与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溶液,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收集气体, (填操作)后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该气体为 。
实验二:将实验一所得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出现白色固体。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对所得白色固体作如下探究。
【资料】①能与作用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和。
②与溶液反应会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含浓度较大的溶液,受热不分解。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
a. ;b. ;C. 和。
【实验】取适量白色固体,利用如图装置充分加热,U型管中 ,则猜测b成立。
【反思】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后出现白色固体的原因是 。
实验三: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碱式氯化铜[]蓝绿色固体,其受热会分解生成、和。取一定量蓝绿色固体,充分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用足量的吸水剂氯化钙和烧碱溶液充分吸收。
(1)实验测得氯化钙增重0.36g,烧碱溶液增重0.73g。则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
(2)若烧碱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则测得的中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含有铵根离子( )的盐属于铵盐,兴趣小组对铵盐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了解组成】
(1)一种常见铵盐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为,则它表示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 ,某种碳酸氢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1.8%,则该碳酸氢铵样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比较性质】
(1)已知硝酸铵溶液显酸性,则该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和 (填离子符号)。
(2)常见的铵盐中,仅有碳酸氢铵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放出氨气,则常温下鉴别碳酸氢铵与硫酸铵的最简便方法是 。
(3)铵盐与碱混合通常会放出氨气,因此,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写出加热条件下硫酸铵与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可以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那么,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查阅资料】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进行实验】
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甲:
(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 。
(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 。
【拓展延伸】
再取一根V型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乙。
(1)图乙实验中,最先出现白烟的位置与图甲实验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 。
(2)实验中发现V型玻璃管发热,其原因是 。
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进行了如下探究。
I、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图)
实验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有大量气泡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4: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每次实验均用30mL10%的 溶液,采用不同质量 粉末做催化剂,测定收集到5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粉末用量/g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所用时间/s |
17 |
8 |
6 |
3 |
2 |
2 |
2 |
2 |
(1)实验1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小木条未复燃。实验结论是 。
(2)写出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3的实验目的是 。
(4)由实验4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Ⅱ、探究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得氧率
高锰酸钾在用酒精灯加热分解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①
②
③
(5)根据反应①,计算 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6)已知: 。在反应①、②、③中,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理论上得氧率最高的是 (填反应序号)。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 溶液和 溶液反应② 溶液和 溶液反应
(1)写出实验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将两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到同一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性(填“酸”、“碱”、“中”)。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只有 ;
小亮认为:可能有 、 ;
小明认为:可能有 、 、
【交流讨论】从物质共存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你的猜想是 。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谁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小亮猜想不正确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溶液 |
|
你的猜想成立 |
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 ,并对 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装置B中饱和 溶液的作用是 。
②装置C中试剂 应该选用 (填字母)。
a.稀
b.浓
c. 溶液
(3)收集 并验满。将集满 的锥形瓶与盛有足量 溶液的注射器和传感器密封连接,缓慢的将 溶液注入到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见图﹣2。
①检验装置D中 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锥形瓶中压强降低的原因是 。
③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压强保持在 说明 。
(4)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 。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3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一: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三: 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 和 。
遇到溶有 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 , 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 和 。
①石灰水中通入 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②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 。
钱老师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数字化实验指导同学们对铜铁锈蚀进行探究。用铁粉和碳粉的均匀混合物模拟铁钉成分,用传感器测定试剂瓶内气体的相关数据。
可供选择的药品见表:
组别 |
药品 |
||||
铁粉/g |
碳粉/g |
水/滴 |
食盐/g |
其他 |
|
一 |
5.0 |
0.1 |
0 |
0 |
干燥剂 |
二 |
5.0 |
0.1 |
10 |
0 |
无 |
三 |
5.0 |
0.1 |
10 |
1.0 |
无 |
四 |
5.0 |
0.1 |
0 |
1.0 |
无 |
(1)铁在空气中锈蚀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在A、B两只试剂瓶中依次加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药品进行实验。
①600s内A瓶中 含量几乎不变,B瓶中不断减少。实验表明,铁在空气中锈蚀是铁和 、 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将第二组药品中的水改为迅速冷却的沸水,且用量增多至足以完全浸没固体混合物。600s内B瓶中 含量也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 。
(3)为探究食盐对钢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药品组别是 (填序号)。
(4)在两只试剂瓶中均加入第二组药品,分别改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测得结果如图2所示。瓶内湿度随时间增大(即水蒸气含量增大),根本原因是 。
(5)请提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
在初中化学“金属的性质”中有如下实验:将无锈铁钉浸入 溶液,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 和 溶液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1)预测 能和 溶液反应,理由是 。
【进行实验】将一端缠绕的铝丝浸入 溶液(如图),观察现象。
(2)铝丝表面未出现红色物质,原因是 。
【实验改进】用砂纸将铝丝表面打磨光亮,将其浸入 溶液,观察现象。
(3)填写实验报告单:
序号 |
实验现象 |
结论与解释 |
1 |
铝丝表面有少量气泡; 铝丝周围出现蓝绿色物质 |
溶液呈弱酸性,与 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蓝绿色物质成分待探究 |
2 |
24h后,铝丝仍光亮; 48h后,铝丝表面出现少量红色物质 |
红色物质是 ,说明 能和 溶液反应,但反应较慢 |
③ |
铝丝周围溶液逐渐变成无色,铝丝以下溶液仍为蓝色; 两层溶液界面清晰 |
反应生成的 为无色; 溶液的密度 (填“>”或“<”) 溶液 |
【深入探究】为研究上述异常现象,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继续开展探究。
资料:① 呈蓝绿色,不溶于水;
② 可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4)取出铝丝,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分离得到蓝绿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欲加快 和 溶液的反应,可加入的物质是 (填一种即可)。
【拓展应用】通过探究,同学们提出了铝制品使用的注意事项。
(6)下列食品不能长时间用铝制炊具盛放的是 (填序号)。
A. |
食醋 |
B. |
食用油 |
C. |
面粉 |
D. |
咸菜 |
张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往半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维C泡腾片,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维C泡腾片是一种保健药品,其主要成分有维生素C( )、碳酸氢钠( )和柠檬酸( ),柠檬酸是一种酸。
【提出猜想】甲同学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认为该气体可能是 、 、 、 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乙同学还从保健药品安全角度考虑,由于 、 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且 (填“ ”或“ ”)有毒,所以不可能含有 和 ,认为该气体只可能是 、 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丙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丁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矿泉水瓶内的气体,没有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出结论】根据丙同学和丁同学的实验,张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认为:由丙同学的实验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同学的实验不能确定该气体中是否含有 ,理由是 。根据有关资料和实验证明,该气体中只含 。
【拓展延伸】为了测定某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张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仪器固定装置及止水夹等均已略去)并进行实验。有关实验数据为:维C泡腾片2片(每片维C泡腾片的质量为4.00g),盛有碱石灰(碱石灰是一种干燥剂,可吸收 气体和水蒸气)的干燥管a质量增加了0.88g。
(1)碳酸氢钠( )俗称 ,可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维C泡腾片反应完毕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 。
(4)如果撤去装置中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化学药品在实验室中若保存不当,可能会发生变质,某学校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有关实验。
【猜想与假设】
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有下面3种可能情况: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
猜想三:只有碳酸钠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结论 |
称取 克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 溶液 |
|
猜想一不成立 |
为了进一步验证是猜想二还是猜想三成立,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
实验如下:将反应后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 g(忽略操作过程中物质的损失)。若猜想二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是 。
【反思与交流】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节日晚会上,小英同学表演魔术“滴水生火”,向包裹着过氧化钠( )的脱脂棉上滴几滴水,脱脂棉着火燃烧,魔术表演成功。同学们很感兴趣,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协助完成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
Ⅰ. ,反应放出热量
Ⅱ. 、 溶液显中性, 溶液显碱性
(1)同学们通过认真分析,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得出了脱脂棉能燃烧的原因 。
(2)将燃烧后的残留固体在烧杯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加足量水溶解,无气泡产生,同学们得出结论,残留固体中不含 ;同时有同学认为残留固体中可能含有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 。
(3)同学们将(2)所得混合液过滤,并设计实验对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i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滤液中溶质为 |
ii |
将i所得混合液,静置,往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 |
|
(4)部分同学认为往滤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分碱性、酸性、中性三种类别。碱石灰是一种常用的碱性干燥剂,其成分为 和 ,它吸水能力强,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在实验室应密封保存。
【学习交流】碱石灰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原因分析
原因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原因二: 。
实验室有一瓶因敞口久置后变质的碱石灰,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讨论与探究:
【提出猜想】变质的碱石灰除含水以外,可能还含有哪些成分?
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
猜想四:
猜想五:
【提出质疑】
兴趣小组部分同学认为猜想 不合理,应改为 。
【查阅资料】兴趣小组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探究,将常见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整理如下:
氯化钠 |
硝酸钠 |
碳酸钠 |
氯化钙 |
硝酸钙 |
氯化钡 |
硝酸钡 |
硫酸铜 |
中性 |
中性 |
碱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酸性 |
【实验探究】
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1)若发现样品完全溶解,则证明猜想 正确;
(2)若发现样品未完全溶解,过滤后得到滤渣M和溶液N,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一:向溶液N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 ,仅根据此现象不能证明任一猜想是否正确,原因是 ,在此基础上,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五正确?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二:向滤渣M中加入适量盐酸,可看到有气泡产生,反应方程式为 。
【拓展延伸】干燥剂的选择要视被干燥气体的性质而定,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同理,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总之,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