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类在探索世界、追求智慧的历程中,产生了哲学,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有人认为它们的斗争是科学与谬误之争,因此今天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反对唯心主义这一谬误
对于材料中的观点,你是怎样认识的?
下列能体现唯物主义发展三种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未有此心,先有此理
④整个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A.③→④→② | B.①→④→② | C.②→④→① | D.①→③→② |
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精卫填海 | B.夸父追日 | C.盘古开天 | D.愚公移山 |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此前,中央气象台成功预报了国庆期间北京的天气以晴好为主。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③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 |
在古代欧洲,有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下列观点与其观点相同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子是世界的本原
④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
①都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③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④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A.③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③ |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分析上述两种世界观。
有哲学家辩言,对于一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人们可以看得到“白”,但看不到“坚”;可以摸得到“坚”,但摸不到“白”。“白”不一定是石头的“白”,“坚”也不一定是石头的“坚”。故“白”与“坚”都是可以独立于所有白色坚硬的东西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是( )
①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法的观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而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此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下列与这一观点相同的一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纵观哲学发展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我国南北朝时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下与之蕴含哲学观点相对立的是( )
A.水是世界的本原 |
B.气者,理之依也 |
C.心外无物 |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