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 |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
B. |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
C. |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
D. |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治的社会传统,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等级尊卑鲜明的社会秩序。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方式上的动与静的差别 |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
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 |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 |
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 |
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 |
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
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于“良工”认识无误的是: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
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西汉 |
15.3 |
10.1 |
13.6 |
东汉 |
16.0 |
14.2 |
12.4 |
唐代 |
13.99 |
9.81 |
15.87 |
北宋 |
21.4 |
13.8 |
23.6 |
南宋 |
27.2 |
14.8 |
22.7 |
明代 |
11.1 |
24.2 |
93.6 |
清代 |
65.6 |
132.8 |
326.8 |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4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8分)
阅读下例材料:
材料一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⑴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
⑵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⑶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