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2015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2015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大凡喜好运动、热爱健康的人都知道,“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健身方式了。然而,如今又有些专家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低氧健身,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研究发现,低氧空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和肝脏的解毒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等。有关专家说低氧健身的好处起码有两点。首先,人体处于“低氧状态”,这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人体为了适应低氧、低气压的生活环境,心率相应加快,心脏的排血量增多,血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随之增多,这使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增强,血液扩散到人体组织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加强。结果,人体对氧的利用率便会相应增加。还有,当健身者在低氧状态下锻炼时,肺的活动量变大,可以使动脉血管扩张,使全身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因此,低氧条件下的健身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健身相比,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强化脑组织和肌肉对氧的利用等好处。其次,低氧能使人体内蓄积必要的二氧化碳,这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既要靠氧气也要靠二氧化碳来维持的。如果人体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就会引起体内气体失衡,造成酸多碱少的碱血症。这将会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机能,最终导致丧失对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其实,低氧健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国,低氧健身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许多以往习惯于户外运动的人都转到健身房对此进行经常性的锻炼。比如以前那些喜欢滑冰、爬山和乐于冒险的人,通常也到低氧健身房进行锻炼。另外,前苏联医学专家还曾发明过“缺氧疗法”:让患者反复吸入只有10%氧含量的低氧空气,以启动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此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看来,“低氧”挑战“有氧”似有不可逆转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氧健身必须要在人工特制的低氧健身房内进行,所以其价格自然会偏高。一般来讲,低氧运动的费用比普通健身高一倍左右。有关人士称,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的成本摊薄,费用应该会下降。也许,这一天真的为期不远。
下列对“低氧健身”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
B.低氧空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如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肝脏的解毒作用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等。
C.人体处于“低氧状态”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
D.有些专家认为“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已经过时,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如果人体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就会造成酸多碱少的碱血症,将会最终导致丧失对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B.低氧健身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许多以往习惯于户外运动的人都转到健身房进行经常性的锻炼。
C.前苏联医学专家发明过的“缺氧疗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D.低氧健身很多时候要在人工特制的低氧健身房内进行,所以其价格自然会偏高,低氧运动的费用比普通健身高一倍左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将会因价格低廉而迅速普及。
B.低氧健身也必须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既要低于正常状态,也要保持一定的含量,否则会危及健身者的健康。
C.前苏联医学专家发明过“缺氧疗法”,启动的是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所以也是属于“低氧健身”的范围。
D.“低氧健身”挑战“有氧健身”似乎具有不可逆转之势,但是“有氧健身”也不会很快失去市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钦慕西学。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然成为天书,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词学家叶嘉莹对此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中国古典诗词真的蕴含着足以教化人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吗?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中,我看到了她的救人良方。
这本书讲的是词如何体现人生的修养和境界,读者如何看待这种修养和境界。这种精神层次上的指引,恍如醍醐灌顶,直击人心而无法坐实。
“小词”之称,来源于宋初文人,从晚唐至清,文人雅化词的努力一直没有断过。从内容的本质上讲,词的雅化过程,即由直接写美女和爱情转到文人通过写美女和爱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说白了,就是让读者从美女和爱情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能体现士大夫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叶嘉莹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只在讲述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能引起读者联想到修养的原因时,谈到人对于爱情的投注和对于学问、事业、理想的投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而沟通联想的媒介,即书中所讲的“微言”。“微言”给读者提供了无数想象的法门,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因此有一种神秘感。小词的魅力也就体现在“微言”里。这个“微言”,靠的是文人的逐步参与,最后的果实是“雅”。
所以雅与作者的学养、识见、胸襟密切相关。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还要向内追求内心。一味地向外追求,只会迷失自己,只有坚守自我完成的信念,才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同样是面对人生的痛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旷达和王国维“可怜身是眼中人”的绝望,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小词中无论是“担荷人类罪恶”的悲悯还是莺燕无猜的笃定,无论是美人迟暮的无奈还是惆怅依旧的胶着,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也都是词人人格精神的投射。因此,清代词学家谭献评词时才会有“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箧中词》卷三)的感叹。这些胸襟学问,这些人格精神,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是相关的。我们也曾见到生命的无常,我们也曾遭遇理想的挫败,我们也曾奋进,我们也曾迷惘,古典诗词中的心魂,在今天亦是生生不息的。
不从词史上勾勒词之雅化的历程,而是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之大雅所在,是叶嘉莹拉近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关系的努力。词的大雅,因为“微言”的关系,不太能够为一般读者所发现,的确需要专家来解释。从理论到理论的解释,只是给专业读者看的。如果古典诗词具有生命力,那一定是生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不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室。叶嘉莹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中国古典诗词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一个对宇宙富有观察感受的能力的人,对社会和人类才会更有关怀。
(选自徐丹丽《中国古典诗词离当代人有多远——叶嘉莹新著<小词大雅>发微》)
下列对“词的雅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雅化的词的内容,都是描写美女与爱情,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
B.作者的学养的高低、见识的深浅、胸襟的大小,直接体现词的雅化的程度的深与浅。
C.对于雅化的词,读者必须借助联想才能体现词作者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D.对于词的雅化,从晚唐开始,一直到清朝,历代的文人一直没有间断过他们的努力。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词的“微言”是沟通联想的媒介,它体现了词的魅力,给读者提供的多种想象的方法,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的神秘感。
B.词的“微言”必须靠文人的逐步理解、体悟,才能“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也正是因为“微言”的关系,所以读者发现不了词的大雅。
C.词的大雅,需要专家来解释,叶嘉莹的《小词大雅》一书,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大雅的地方,给读者精神层次上的指引,使人深受启发。
D.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禄,还要追求内心,表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经难以真正读懂,这将使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文化隔膜。
B.中国古典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关联。
C.现在的教育忽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这是现代人在经历迷茫、失败时无法体会到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关照的根本原因。
D.同样面对痛苦,苏轼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出超脱旷“,王国维在“可怜身是眼中人”中流露出悲观绝望。两人的境界不同,人生结局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代私塾并非“世外桃源”
李爱铭
5年前被上海市教委叫停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重新开门,吸引了不少眼球。无独有偶,不久前在云南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在家教育”、私塾教育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代私塾是否能给教育一方“世外桃源”?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孟母堂”的独特,无非是其有别于一般学校的 “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模仿古代私塾授课模式,“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每天孩子们多数时间用来自学诵读中国古典经史、原版国外名著。这让不少家长感觉,此举是逃离了应试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该呆在中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宁愿每月出3000多元送孩子进去。也正因为此类“粉丝”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孟母堂”在被叫停之后能再揽生源,重新开张。
“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是家长的个性化、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大一统之间矛盾的产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外教聘请、课业和考试负担,家长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分,但却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被视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蕴,但发展兴趣的时空有限……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国家课程要求、整齐划一,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需要。“众口难调”,部分家长“失望”之余,转谋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出路。这为“在家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其实,为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依法申办民办中小学办学证书,获得合法身份。但现实中,“孟母堂”等一来多以民宅为办学点、师资不规范,难达民办学校标准;二来坚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设置授课内容和模式,因此大多难逃“屡开屡关”的命运。一旦不行了,学生仍要回到正常的学校教育轨道。
而且,即便身在“私塾”内,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中小学,以备将来升学之用。可见,就读“私塾”,只是暂时逃避的办法。但在“私塾”中,压力和负担其实也难免:不求甚解的经典诵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教学方式岂不是更“填鸭”?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负责任;但如果考核和比较,与一般学校又何异?更重要的是,暂时逃避之后呢?孩子长大后,仍要跟其他同龄人一起步入同一个社会。而社会早已从“孟母”时代步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只接受“孟母”教育的孩子,在没有“孟母”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生存?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的快乐现在和幸福未来似乎是个“两难”选择——“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人不甘;但“为了前途牺牲快乐童年”又不舍。上海已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批准创作假、创造平台让学生扬长发展、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也许还是该寄望于在各级学校中一步步实现。
(摘自《解放日报》2011年9月16日 )
下列对于“孟母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私塾之一的“孟母堂”,5年前被叫停,如今重新开门,不仅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现代私塾的是与非的讨论。
B.“孟母堂”为逃避应试教育找到了新出路,原因在于“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孩子们每天主要是诵读经典。
C.许多家长被“孟母堂”的“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所吸引,觉得此举可以让孩子远离应试教育的困扰,于是不惜血本送孩子进去。
D.孟母堂的独特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与现行国家课程要求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它不可避免要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反映了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矛盾。众多粉丝的追捧,成为其重新开张的动力。
B.现代私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因此我国鼓励现代私塾的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获得合法身份。
C.从目前看,现代私塾拥有众多粉丝,但它的“先天不足”,诸如校舍、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它自身的生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D.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难免有放任自流的嫌疑;但如果进行考核,又会与一般学校同质化。这种两难选择,让现代私塾难以真正消除压力和负担。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但“现代私塾”要想走得长远,一是必须获得合法身份,二是必须考虑孩子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
B.家长让孩子就读“私塾”,并非没有后顾之忧: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但又不甘心孩子失去美好的前途。因此就读“私塾”只是权宜之计。
C.现代私塾看似能够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却无法提供孩子进入现代社会所需要科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等,这也是阻碍它发展的因素。
D.学校教育是可以实现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的,上海在兼顾学生的个性需要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奇小说始于唐代,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
“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言论,内容如何,不得而知。西汉刘歆在《七略》中提及“小说家”的名称,但所记之书后世不传。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给“小说家”下了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到了唐代,出现了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名唐传奇。传奇小说产量丰富,除了《聂隐娘》外,代表作品还有《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李娃传》《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梅妃传》《枕中记》等。这些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典故,常为后世文人所用,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续演绎创作出来的。
传奇小说的主人公不尽是鬼神,而多是人。或是才子佳人,或是英雄侠客,总之,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比如《聂隐娘》和《红线传》,主角是参与到地方官吏斗争之中的刺客侠士,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股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斗争仇杀的社会现实;再如《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主角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反映了唐代士人以迎娶大家闺秀为荣的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大唐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创作空间,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
虽然传奇小说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但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比如《聂隐娘》中描述隐娘与精精儿打斗,说是有红白两面旗帜在床的四周击打旋转,后有一人从空中掉下来。又描述空空儿的神术,说是人不能看见他的变化,鬼不能跟随他的踪影,他能从虎穴进入阴间,能用无形攻击有形。再如《梅妃传》中描述梅妃的魂魄进入唐玄宗的梦境,诉说皇上逃难时,自己死在乱兵手中,有人把她安葬在梅树下,随后玄宗前去挖掘,果然找到尸首。这些记述都超越现实,既惊悚又刺激,要说这些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说是纯粹瑰丽奇特的想象而已。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幽怪录》中诸多篇章已经残缺,但编者却认为残缺亦无妨,因为无关风教。明人、清人比较注重道德教化,做文章要有社会意义,即便言及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奖善惩恶,而唐人,是真爱浪漫,爱作不受现实羁绊的无边无际的想象,一面描写现实社会中的人,一面却赋予他们高于现实的特质,不论有无实际意义。
(节选自梁晓菲《从<聂隐娘>看唐传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小说有根本的区别。
B.唐传奇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能看到唐传奇的影子。
C.反映了唐代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这一主题的唐传奇,其主角多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
D.因为和道德教化无关,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依旧不介意把一些虽有残缺的唐传奇收录其中。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些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只能算作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的作品。
B.文中提到的《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等唐传奇,都是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
C.唐传奇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主要是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有鬼神,还有人。
D.唐人真爱浪漫,他们创作的唐传奇既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到成熟显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发展到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文人的努力功不可没。
B.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唐代的繁荣为中国古典小说在这时期的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
C.许多文学作品用超越现实的记述手法,写得惊悚刺激,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即便是写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包孕奖善惩恶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学理念一直贯穿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
心理的调整 梁漱溟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

A.备考要拟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拟定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者“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情,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只能微信,不能全信
1我们身边的那些朋友,仿佛是一夜之间,几乎都微信了。而且年龄跨度极大,老的譬如笔者老妈,手把手教了她几次后,现在兴致来了,偶尔也要跟笔者微上几句,探讨下今天晚上的菜单明天的天气;小的像笔者家念小学的小外甥,心血来潮微了笔者一下,笔者一点开,哇啦啦几声怪笑,吓你一跳没商量!
2当然,微信用户的分布也像橄榄球,中段最饱满的那一部分人群还是当属80后、90后那一拨,笔者还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
3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什么都弱爆了,像南航连值机都能微信了!微信功能虽多,但发现周围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摇一摇,公交地铁、餐厅酒吧、电影院KTV、甚至在洗手间,都能听到隔壁的小格子间里,传来那“摇一摇”的声音。是的,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从爱情搭讪学角度理解,“摇一摇”几乎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
4微信摇一摇是微信推出的微信内一个随机交友应用,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可以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粘度,有效联系距离约500米。它广泛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系统,且不采用实名制注册,门槛很低。
5身边很多剩男,以前碰到了老嚷嚷着给介绍个美女,现在见上了,都沉默了,是啊,想找美女求交往,只需手机摇一摇!笔者身边就有一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某日下午茶歇时间,女友无聊,打开微信摇一摇,定位是周边——女友公司所在的位置,周边都是林立的写字楼,摇到的果然也是附近一幢写字楼的员工,两人相隔很近,中午相约周边餐厅拼饭,晚上相约打球看电影,一来二往,修成正果。所以仔细想来,两人交往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之后的约会还是传统方式。
6但也看过一个很狗血的微信段子:一名叫“大叔”的男人与“性感小喵”的对话,大意是大叔通过微信百般“勾引”,表示“刚玩微信,不知道附近还有这么靓的美女,请出来喝一杯”。还表示“我绝对是好人。”美女一直支支吾吾,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爸,玩微信别用自己的头像好不好,丢死人了!”
7是啊,虽然不能说每个热衷摇一摇的人都有什么目的企图,但很多女生,总是会心存幻想,也许真的能摇出个高富帅;而很多男人,秉承着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的原则——不过是摇一摇,就有妹子主动跳进网,叫他们又如何舍得放弃这无限可能呢!
8所以微信时代,只能微信,不能全信——微信有风险,摇摇需谨慎。
对“摇一摇”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摇一摇”是手机软件微信的功能之一,门槛低,有效距离内可沟通,当摇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时,能看到对方的头像,听到对方声音。
B.微信无需注册,只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智能系统。文中出现的父女在“摇一摇”相见的尴尬,与注册门槛低有关。
C.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随时随地摇到自己心仪的朋友且不乏成功的例子。
D.“摇一摇”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笔者身边的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的。

对微信流行的原因,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   )

A.容易学会,操作简单,老人孩子几乎一学就会。微信分布人群广,但年青人是主力军。
B.它功能强大,用途多多。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交友,甚至机场连值机都能微信了!
C.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这种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
D.有人通过微信,用简单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理想的目的,于是乎其功能被无限放大了。

对“只能微信,不能全信”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最终确认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因为眼见为实嘛。
B.选文中很狗血的段子说明确实有人利用微信平台另有所图,结果身处尴尬,虽然是个例。
C.生活中有人对爱情心存侥幸;有人心存企图,来者不拒;有人利用一切可能“捕获猎物”。
D.许多公共场所,都能听到“摇一摇”的声音,可见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 9 5 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 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足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来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在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商品环保性的终极评价
一听汽水、一瓶洗发液的“可持续度”有多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决定买还是不买。然而,要找到一个综合的评测指标,把地球上所有商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影响都囊括其中,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会分别对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不同效应(比如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打分,而且不同的组织和团体会使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这个评分体系的问题不是信息量太少,而是太多。
如果评判环境和社会代价的衡量标准只有一种,那么给产品打分就会简单得多——可持续发展联盟就是这么想的。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10所顶尖高校、多个大型非营利组织和80家跨国公司,它们都达成了一致,希望创立一个能涵盖整个供应链的通用指标。可持续发展联盟最近发布了一个指标体系,联盟成员将根据这些指标衡量首批100种产品,这些产品五花八门,从午餐麦片、洗涤剂到电视机都有所涉及。
沃尔玛的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杰夫·莱斯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在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措施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整洁,还能降低清理垃圾所耗费的成本——比如说,垃圾少了,就没必要花大价钱把它们拖走。沃尔玛已经开始将可持续标准编制成“评分卡”,并把这种卡片分发给旗下约400家收购商,这些收购商一直是从零售商手中进货的,作为买家的大小收购商,可能会为了降低商业行为的环境效应,而对产品供应商有所动作;产品供应商的行为又会影响收购商的年度业绩总结。同样身为联盟成员的戴尔公司已经对LCD屏幕制造商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在生产屏幕时设法降低全氟烷烃这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联盟提供的数据“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戴尔环境事务部主任斯科特·奥康奈尔说。
联盟认为,这个指标最终会取代其他评分体系。现在,美国的消费者走进一家杂货店后,只要掏出手机扫描洗发液上的条形码,就能读取GoodGuide网站评测的可持续性分数了。但是GoodGuide的导购只是根据公开信息做出的,而联盟评分所依照的数据,比如废气、垃圾、劳动力、水资源的使用和其他敏感信息则不易得到,只有大型商业集团对供应商施压才能拿到。因为这些数据,通用指标比其他指标更全面些。像沃尔玛、百思买和戴尔这类商业巨鳄每年从供应商处进货时,都手握着千亿美元的资金。“就凭这一点,可持续性也会比此前的任何理念更主流。”莱斯说道。然而消费者要想自己接触到指标所依赖的数据,恐怕还得等上个三年五载。可持续联盟的领导者承诺,这些数据会对消费者公开,但他们还没想好怎么公开。与此同时,指标的存在可以激发创新。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就为联盟编撰了一部白皮书,评估了笔记本电脑中用生物基材料代替塑料的好处。
(选自《环球科学》2013年第1期)
下列有关第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能够对商品在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环境效应作出评价。
B.商品“可持续度”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要评价每件商品的可持续度,并非易事。
C.“可持续度”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它反映了商品的可持续使用时间。
D.“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涉及范围宽泛,衡量标准各异,导致存在信息量太多的问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可持续发展联盟致力于创立一个通用标准来评判商品的环境和社会代价,使它能涵盖整个供应链,并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B.斯科特·奥康奈尔也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根据联盟提供的数据,戴尔公司可对供应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C.通用指标的数据比其他指标更全面,要想得到有些信息是不容易的,只有某些大型商业集团才能拿到。
D.沃尔玛给收购商分发“评分卡”,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确可持续标准,这必然能够推动收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正面互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持续联盟承诺,消费者未来会得到指标依赖的数据,但现在为了某些利益还不愿公开。
B.通用指标的目的是建立明确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商品的环保性作出综合评价。
C.一个通用的评价体系能对产品作出可持续性评价,从而使商品生产更环保、更高效。
D.通用指标的存在能够激发创新,但它要想真正走入消费者的生活,还需克服阻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万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