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877、1902年在华的外国航运所占比重情况(吨位)
年份 |
(百万) |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德国 |
其他 |
1877 |
8.0 |
81.1% |
6.9% |
1.4% |
6.2% |
4.3% |
1902 |
44.6 |
60.4% |
1.1% |
16.2% |
16.2% |
5.9% |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①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远洋航运技术提高
②中国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美国比重的下降是由于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所致
④德日两国比重的增加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
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以下材料均来自此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土地和税收制度国家收支)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 (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材料二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三章3.1与第四章4.2中可能涉及哪些内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6年“近代中国”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天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的天地”有哪些表现。
(4)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 |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 |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 |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
B. |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
C. |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
D. |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 B.19世纪80年代 |
C.19世纪90年代 | D.20世纪20年代 |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 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 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从上述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①武夷北苑地区曾视种茶为“末业”
②开口通商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逆差
③对外贸易刺激了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 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 … 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 000(年平均值) |
5 000(年平均值) |
1845年 |
8 010 |
13 220 |
1851年 |
9 919 |
23 040 |
1853年 |
10 122 |
62 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1854年、后“纺业停顿”。另有资料记载:在通商口岸,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这两段材料说明( )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 |
B.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通商口岸的商办企业 |
C.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京津地区 | D.东南沿海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40年代状况 |
19世纪80年代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求富”的措施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