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分水岭。进而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真正始于19世纪末。请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层面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结合史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见下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据材料,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二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面临的问题
解决办法
成本
缺少铁矿砂
从120公里外的湖北大冶运输
60两白银(每吨)
缺少焦煤
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
16两白银(每吨)
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
填土、垫高地基建厂
30万两白银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他主张(    )

A.兴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限制对外贸易 D.发展资本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假设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以地主阶级抵抗派为代表,迈出了学习西方第一步,萌发了新思想。这里“新”的主要含义是

A.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
B.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迫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