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虽然涉及的阶级、阶层比较多,但其大致方向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或者建立新的政治统治。就其思想主张的实现途径上,主张把人类先进政治思想的成果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早期维新思想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④ |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届党的核心领导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
①实事求是
②阐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
③坚持群众路线
④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下列能支撑这个观点的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戈尔巴乔夫在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指出:“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以下观点不能印证这种“全新理解”的是
A.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
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斗争 |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D.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
下列是建国以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两幅图片。导致图片所反映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B.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
C.南方谈话精神已深入广大民众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2012年2月21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说:“20年前,中国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应该说,这种发展变化与南方谈话密不可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南方谈话的核心 |
C.南方谈话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伐 |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1980年4月20日,邓小平在接受卢森堡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
B.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
C.要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形象 |
D.邓小平强调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该讲话的本质是
A.指出“文革”时期盛行个人崇拜 |
B.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C.全面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
D.否认“两个凡是”的观点 |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的“好路”具体指向
A.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 B.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
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
材料二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材料三 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邓小平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争相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
C.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
201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出:“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下的新世界观,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里邓小平“新的理论”主要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C.“一国两制”理论 |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