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6分)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消费支出构成(%)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食品支出 |
43.6 |
40.9 |
39.6 |
37.1 |
34.7 |
衣着支出 |
17.4 |
16.7 |
14.0 |
13.6 |
13.2 |
设备用品及服务 |
9.4 |
9.5 |
10.4 |
12.2 |
11.2 |
医疗保健支出 |
3.9 |
4.5 |
4.5 |
4.9 |
6.4 |
交通通信支出 |
4.9 |
5.5 |
6.2 |
6.0 |
7.0 |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
10.0 |
11.2 |
12.8 |
13.3 |
14.2 |
居住支出 |
6.7 |
7.1 |
7.9 |
8.2 |
7.9 |
杂项商品及服务 |
4.6 |
4.6 |
4.6 |
4.7 |
5.3 |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制度的改革 | B.民国政府的倡导 |
C.领袖的个人决策 | D.底层民众的呼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51人 |
267人 |
36000人 |
材料四: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材料五: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请依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Gutzlaff)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刊前,郭士立在一封信里表达了他的创刊目的:“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以上材料表明了
A.这份报刊专为中国公众服务,具有近代化意义 |
B.这份报刊标志着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开始 |
C.中国近代报刊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的影响 |
D.西方的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 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 B.倡导移风易俗 |
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 D.鼓吹反满革命 |
《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断发易服 | B.因俗而治 | C.改土归流 | D.定期朝觐 |
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人们依旧具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
B.婚礼形式删繁就简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恋爱自由成为时尚 |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强调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
“有些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你认为上述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次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
A.辛亥革命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新中国成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