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 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这部电影是
A.《定军山》 | B.《风云儿女》 | C.《渔光曲》 | D.《歌女红牡丹》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戏示威 |
该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
C.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
D.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 | B.宣传政治主张 |
C.评价社会风气 | D.传播商业信息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A.剪辫易服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发展近代交通 | D.采用机器生产 |
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共10分)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许多学者把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称为“文化的哥伦布”,主要是由于他们( )
A.像哥伦布一样开辟了到中国的新航路 |
B.在东西文化交往中的作用等同于发现美洲 |
C.与哥伦布共同承担到中国传教的责任 |
D.比哥伦布学识更渊博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日:“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从材料一、二中总结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如何实践?(10分)
材料三 某乡村知识分子在1913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2)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历史信息有哪些?与材料一、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