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概括说明内容
初中语文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本单元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诺曼底”号遇难记》突出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冷静、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B.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我们初见到的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C.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D.《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对周久义和田立业这两个不同个性的英雄牺牲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的学习态度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陈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把环境效益摆在首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坚决服从前者。因为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城市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而造成长期的灾难性后果。

A.城市建设要体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B.一般来说,城市不宜作为经济中心
C.在城市建设中,环境效益是第一位的
D.经济建设破坏城市环境,将无法避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读书,能使我们在理想的路上拾级而上。当我们游刃于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时,我们能接受到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能感觉到时代先锋业已倾吐的气息,能分辨出智慧善良和愚昧丑陋。区区五尺之躯,短短荏苒光阴,惟有读书能让我们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A.不读书就一定不能实现理想。
B.读书,能让我们跨越时空,接触到平常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人物。
C.多读书更能让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D.读书是让我们驰骋古今,经天纬地的惟一途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开头的括号部分,在新闻中叫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将它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
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就有了登临彼岸时的放松释然;承受了风雨,就有了欣赏彩虹时的浪漫温馨。承受的结果,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道德的修炼,能量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独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
(1)有位名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请联系上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原文填空。
(1)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        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        ,令人目眩。
(2)我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          的草滩,草滩生长着     
的油菜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对课文理解说法有错的一项。(   )   

A.《在山的那边》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孩子对外面世界的热烈向往,诗歌中的“大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B.《紫藤萝瀑布》写的是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内涵也十分深刻。后面借花讲人生,使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
C.《落难的王子》是一则寓言,它告诉人们:只要经历了厄运,就一定会变得坚强起来。
D.《行道树》在写作技巧上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自述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立意深刻,意蕴丰富,发人深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2—16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选段中有几处语句构成了呼应,如:②段中的“跑”与①段中的“飞一般”,试再找出两处来
.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过程
(       )→(        )→(        )
.第二段中把“扑面的吹来”改为“迎面的吹来”好不好?为什么?
.对选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

A.选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愉快经历。
B.通过写两岸的景色来衬托船行之快,也可以突出农家孩子架船技术的高超。
C.“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作者矛盾心情的流露。
D.写船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E、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情的迫切,产生的错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文段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是:                           (1分);
.阿长是个普通的佣工,作者却夸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本普通的《山海经》却说是“心爱的宝书”,这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不真实?请谈点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宇,完成11~13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厚障壁”的含义:(2分)
、分别二十年之后,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时,他的神情为什么既是“欢喜”的,又是“凄凉”的?(2分)
、上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腻,中间又夹杂着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14题。
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⑦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段②中“一条新生路”指的是(   )

A.自夸“地大物博”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D.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段⑦中“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段⑥“这一类的人们”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B.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C.被喻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们
D.“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选文正面立论的论点句是(   )

A.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段⑤中除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A.引用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正反论证

.作者在文中运用的驳立结合的方式是(   )

A.先驳后立 B.先立后驳 C.边驳边立 D.边立边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节选),完成5—7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加点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意味。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走一步,再走一步》启示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B.《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C.《理想》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D.《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以自己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概括说明内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