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为了测试一下现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某报社记者亲自设局“拐骗”儿童。结果发现.85%的儿童相信陌生人,愿意跟他走;10%虽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跟陌生人走;只有5%完全怀疑陌生人,不跟他走。这说明
A.未成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B.未成年人不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
C.大部分未成人未得到有效的家庭保护 |
D.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机关执法不严 |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是( )
A.社会的法律、道德 |
B.学校的纪律、守则 |
C.社会的良好习俗、健康的文化环境 |
D.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自律 |
放学后你和另外一个同学到河边去玩,不小心你落入水中,这时你 ( )
A.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
B.大声喊“救命” |
C.冷静观察,保持镇静,寻求脱险 |
D.如果有人救时就抓住 |
小军在放晚学回家的途中,走过一条无人的小巷,遇到了两名不法分子的勒索。对此,下列不恰当的做法
A.严词拒绝与其搏斗 | B.巧妙周旋借机脱身 |
C.暂时妥协事后报警 | D.冷静面对避免激怒 |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而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来自( )
A.社会法律和道德 |
B.学校的纪律和规则 |
C.良好的生活习惯 |
D.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自律 |
材料一: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观众收视的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题材的影视剧,而代之以适宜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视剧。
材料二:2013年9月23日,一辆白色9座面包车进入了警方视线。当汽车门打开一瞬间,交警被眼前的情形震惊了,狭小的面包车里,几十名三四岁的孩子挤在一起,将面包车塞了个满满当当。经过警方调查,该车核载9人,经过改装,将座椅拆除换成了长条凳,塞进了42人,超员300%以上,属于严重超载。冀州交警部门及时对这辆“黑校车”进行了查扣。
(1)材料一的这一举措表明了什么?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要作出如此要求?
(2)材料二中,冀州交警部门查扣“黑校车”,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哪一权利?
(3)生活美好而复杂。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侵害时,我们青少年自己应怎么做?
2013年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的活动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全国各地都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演练、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①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注
②能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③能增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观念
④能完全避免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
A.③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在晚自习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秦和几位同学遇见一伙盗贼正在盗窃某厂钢管,部分已经装车。面对此情景,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秦:事不关己,我们赶紧绕道走 |
B.小山:义不容辞,我们干脆合力将盗贼扭送公安机关 |
C.小西:大声呼救,把盗贼吓跑 |
D.小善:沉着冷静,记住盗贼特征并迅速报警 |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下列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来自( )
A.社会法律、道德 |
B.学校纪律和守则 |
C.良好的社会习俗 |
D.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及自律 |
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校无心学习,精神萎糜不振。虽经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多次教育和劝导,但仍不思悔改。不幸的是,该少年在不知不觉中结织了自己认为很信得过的网上“朋友”。某日,这个所谓的“朋友”,邀该少年外出旅游,在未经学校许可和老师知晓的悄况下,该同学欣然前往。谁知该同学却一去不回。学校着急,家长更是心焦…… 。
阅读材料后回答:
(1)作为中学生,我们在网络交往中应怎样保护自己?
(2)我们作为一个网上游客时,应遵守怎样的网络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当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
①要尽量忍气吞声
②可以用任何手段进行报复
③应该通过调节、诉讼等合法的手段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④要保持冷静,切不可用非法手段解决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2007年春节前夕,15岁的小林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在路上,他被两个流里流气的社会青年拦住,他们胁迫小林去偷东西,否则就要殴打他。小林这时应该
A.好汉不吃眼前亏,按照对方说的要求做 |
B.不顾一切的奋起反抗 |
C.与坏人周旋,伺机逃脱并报警 |
D.自认倒霉,先跟他们去当小偷 |
2010年5月19日,重庆某地6名小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到河中游泳遭遇险情,路经此地的中学生在救起其中一人后,与其他五人一起溺水身亡。这一事件警示我们
A.不能进行游泳等危险的活动 |
B.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
C.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D.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
小云应网友要求,瞒着家长和老师,在某网吧独自与网友见面。
判断:( )
理由: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