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汉与欧洲的往来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图一、图二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特点,请说出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作用?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中国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28日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中贯穿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作用?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图中信息举出唐朝与A、B两地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后又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关闭其它港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初期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什么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说出我国古代从汉、唐、宋到清在对外交往上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根据材料概括唐文明的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一特点。(至少两例)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2)材料二中的某人是指谁?他的壮举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四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宿迁)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西交通之路

(1)通这条“中西交通之路”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 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经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试举一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材料三 他率领的船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远洋航行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他”是谁?
材料四 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
——《清高宗实录》卷550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三相比较。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表示: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秉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联运亚欧两大市场,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两国应该加强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边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吐蕃、回纥和南诏等边境民族慕风向比,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海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边境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与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舆论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请问在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他将印度哪些文化输入中国?(举出一项即可)
(3) 材料二中“各国使节”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盛况,请列举和唐朝交往的两个国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 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1分
【技术创新】

(2)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简述这一事件的主要影响?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两件史实)(2分)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两点唐朝繁荣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唐朝具有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 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该诗描写了唐朝哪位统治者前期的景况?请你概要描述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状况。
(2)电视剧《西斿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一个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你从他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  A  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同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二中的A为何地?
(3)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远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成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客观上有何积极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探究题(共26分)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列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列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说出两个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典型事例:
                                                 
(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列举出这段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5)社会制度的和谐。请说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收揽人才的制度:
                                                  
(6)人与自然的和谐。请说出这一时期开通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1) 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                   
(2) 因贪图享乐导致王朝衰落的君主: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分)
材料二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 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伽(qie)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传播中国文化,不畏艰辛,东渡日本的高僧是谁?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盛,它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材料四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已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50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考生必须用固定的格式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4)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明清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政策是什么?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识图辨史”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结合下列古代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请回答:
(1)第一组图①中六次东渡日本的唐代高僧是谁? 写出一项支撑图②中郑和七下西洋的技术条件。(2分)
(2)第二组图④中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哪个国家手中收复了台湾? 图⑤康熙帝打败了沙俄后双方签订了哪个条约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分)
(3)请结合图片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
(2)图2安放着唐朝哪位高僧的坐像?
(3)图3描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一史实?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图1、图2和图3,说说唐朝对外交流的两种形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访问了东南亚与西亚等国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构想有着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经济交融]
材料一:

(1)写出图一中A处丝绸之路起点的名称。
(2)图二是明代哪一事件的示意图?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早在哪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就转移到了南方?
[政治互信]
材料二: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摘自《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及交通协定》序言
(3)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请以一例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说明“这些原则”广泛运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文化包容]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材料中的回族人信仰的伊斯兰教最初创立于哪一地区?与伊斯兰相似,佛教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唐代哪位著名僧人为佛教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5)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习主席倡导共建“一路一带”的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图一为大雁塔,图二为小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

材料二 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明经考试中,有一种“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四 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请回答:
(1)唐代的武举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始的?
(2)材料二反映了谁统治时期的情况,你认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帖经”试题会助长什么不好的学习方法?进士科考诗赋在唐代有什么积极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汉与欧洲的往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