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北方民族大融合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改革和变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此材料是什么改革的内容?
(2)此改革有何影响?
(3)明君推动社会的进步,暴君导致王朝的灭亡,列举一个我们学过的暴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春秋左氏传》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实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和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一项什么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施这一制度?
(2)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
(3)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什么改革法令?
(2)请你说出孝文帝改革其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迁都洛阳导致游牧血统的统治阶级中汉族影响得到了发展,……自从在河南立足起就系统采纳的汉化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发展。……鲜卑贵族和汉族望族之间的通婚受到了鼓励。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材料四: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位美国将军。……人们很难想象, 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使日本接受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所涉及内容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出迁都决定的是谁?他所推行的汉化措施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接受变革”的重大事件中哪一举措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5)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事件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读本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利益于谁的改革?
(4)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仔细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此图表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这个原因外,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后来把都城从哪里迁到了哪里?
(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
(4)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2 分)
材料二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材料四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读本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改革的事例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就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1)北魏成为汉化的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2)为变法图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下表是(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3)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材料四 1874年-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1%,同时期的英国为1.7%,法国为2.1%,德国为3.5%,日本在短短的15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开展有关?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请探究,改革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至少两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截至3月4日,事件共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其中约二十人伤势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说分析,恐怖分子选择在昆明制造恐怖事件主要基于几点原因:……云南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恐怖分子选择在云南制造恐怖袭击,就是想破坏该地区安定和谐、民族团结的氛围,借此扩大其影响力。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结合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令鲜卑贵族改姓氏、与汉族通婚等。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请你举出8世纪中期唐代与回纥政权关系友好的一个事例。
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3)元代名族关系发展的事例之一,就是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民族,是哪个民族?(1分)
材料四: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与北魏、唐朝和元朝相比,清朝民族管制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如何看待那些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教育篇】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为改变材料二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建立的政权叫什么?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改除);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指不接受过去的语言)。若有故(故意)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他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
(3)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至少举出两点4分)?以上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