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
初中历史

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
材料一  议会决定将英国王位共同授予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作为条件,新君主接受了《权利宣言》,该宣言后来扩充为《权利法案》,《法案》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它规定国王未经议会批准而中止法律、征税和维持常备军的行为非法;它保护议会内的言论和辩论自由。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
(1)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一个限制权利和维护权利的法案,依据材料一分别进行说明。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税收入
其它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商税收入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商税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3)材料三中的①②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8分)
【历史需要总结】
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

(1)笔记(一)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1分)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1分)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角色互换?(2分)
【历史不容忘却】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3)根据安排,李军同学需要在如右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80年前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1分)由于国民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1分)
【历史给人智慧】
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4)名古屋市长的言论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你认为如何处理中日关系(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                 ②三民主义—五四运动 
③“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④ 马克思主义—中共建立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文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请回答:
(1)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3分)

梁启超的分期
史学界的分期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从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的第二、三阶段中任选一名领袖式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说明他为了中国的近代化,为了改变中国的“不足”作出了哪些努力?(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文明间的交往生生不息,并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请回答: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状态。请用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2)戊戌变法是一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其开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列举该运动中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的措施。
(3)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从而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的倒退。请举一例二战期间同盟国精诚合作打击法西斯国家的史实。
(4)促进文明交流,尊重文明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表现。由此,我们对不同文明共存发展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C.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话剧,是一场场破旧立新的嬗变,也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卷。阅读材料,完成题后相关要求。
第一篇章 【改革先驱篇】
材料一

(1)战国时期,商鞅在国君       的支持下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各国经过变法最终确立了什么制度?图二中人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效仿英日,力求在中国建立哪种政治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图三中人物当政期间,通过改革使国家达到全盛。当时该国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第二篇章 【大国新政篇】
材料二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8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以反西方的中央集权方式推动现代化,又一次打败列强,取得二战胜利,然后又和美国平起平坐。
——冯绍雷 《普京和俄国政治》
(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前苏联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局面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加速了该事件发生的改革是哪个?
材料三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一说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哪一项?
第三篇章 【辉煌成就篇】
材料四          表一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情况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表二  1978—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1978年
2007年
实际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24.95万
年均9.8%
城乡
居民
收入
城镇人均(元)
343
13786
6.5倍
农民人均(元)
134
4140
6.3倍
农村贫困人口
2.5亿
1400多万
 

 
(4)根据上面两幅图表,分析指出:1921年以后的苏俄(联)和197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什么趋势?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分别有哪些?
第四篇章 【改革反思篇】
19世纪60年代起,在世界近代浪潮的冲击下,中、俄、日三国相继进行社会改革,但中外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5)19世纪最后30年,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这两次改革中为发展经济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俄、日改革取得了成功,但也遗留了许多问题,请说出其共同的局限性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有着辉煌文明的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岁月。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以来170多年”应追溯到哪个事件?该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2)请分别列举出材料中所说“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名称。
材料三  在座的朋友们……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主张是对的……十年内战时期他是对的,当时也有一些同志搞错了,没有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抗战时期,全党承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抗战成功了。到这次解放战争,更加证明其正确。
──《学习毛泽东》
(3)材料中“毛泽东的主张”首先在哪次会议上被肯定“是对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请说出毛泽东找到了怎样的一条革命胜利道路?邓小平找到了怎样的一条强国富民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众所周知的,中西文化一经接触,我们那经历两千年无劲敌的“汉族中心主义”就被摧枯拉朽了。因此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断让位史。在这历时八十年的“西化”过程中,清末的三位政改专家——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是一个比一个激烈的;一个比一个彻底的。也可说是“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让步,愈让愈多。
——摘编自《晚清七十年》
(1)材料中,英国同中国打的“全仗”指哪次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2)英国和哪国在第一次“半仗”中火烧圆明园?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对中国的“半仗”后签订的条约中哪项内容最能说明了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旳朝廷”?
(3)材料中,在中国“西化”过程中,清末的三位政改专家分别进行了哪些活动?
(4)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对这段历史有怎样的认识?(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构成了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沿江海入长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材料二:一组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梦想。
孙中山的梦想:“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康有为的梦想:“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张謇的梦想:“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为实现梦想,掀起了哪次变法?
(3)张謇为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他创办了什么企业?
材料三: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梦想,萦绕着中国共产党人。

(4)依据材料三中图片提示,请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人为圆“独立与解放梦”,进行了哪三次斗争?
(5)请从“中华民族追梦之路”历程中谈谈你有何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与康有为、孙中山倡导的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是指__________。“改良主义运动”是指________。“旧式农民战争”是指____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指____________。“新的社会力量”是指___________。“先进理论”是指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1分)其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4分)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1分) 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1分)
(3)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1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1分)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4)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15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戊戌变法      ⑥义和团运动 ⑦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