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次借鉴了哪些国家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模式与道路?( )
A.日本、美国、俄国 | B.英国、法国、俄国 |
C.英国、法国、德国 | D.德国、美国、法国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
5月28日,"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
A. | 黄兴 | B. | 左宗棠 |
C. | 曾国藩 | D. | 谭嗣同 |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趋势 |
B.第一期探索是洋务运动 |
C.第二期探索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D.第三期探索有绝对肯定东西方文化的倾向 |
“当然,他到死都没有明白,如果不改变祖传的社会制度,西方的科学技术之花是不可能在中国结出好果子来”。这里的“他”最可能是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历史课上,同学们开展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列四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 |
B.变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
C.变法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事 |
D.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各省建新式学堂 | B.创办京师大学堂 |
C.派遣留学生 | D.废除科举制度 |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B.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 |
C.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 D.建设近代化企业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 B.开办学校 |
C.废除科举 | D.改变政治制度 |
比较与归纳,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发生在19世纪 |
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
C.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我们常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但1895年就是那群举子揭开了一场延续数年的救亡运动的序幕。”该文中的“那群举子”的举动是( )
A.颁布《定国是诏》 | B.成立保国会 |
C.公车上书 | D.创办《中外纪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