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初中历史

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推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反映了:

A.唐太宗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许多人才一直工作到老
B.贞观年间,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增设殿试,许多人为此奋斗终生
D.唐太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很多人为考试作诗熬白了头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州市名人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75号公共文化中心内,馆内陈列苏州历代名人447人,其中科举时代苏州的状元人数为47人,反映了苏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下列哪一皇帝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文帝时曾令各州推举人才,这些被推举的人才须考试合格才可以做官。
材料二 明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考试规定了命题范围,考生作文格式也做了明确规定。
(1) 试结合材料一,说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
(2) 唐朝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试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哪两科最为重要?
(3)说说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明朝科举制规定的考试范围是什么?
(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而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往”,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1分) 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1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  (1分),请指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1分)
(3材料三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  (1分) 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当时主要考试科目是什么?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分)
材料二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 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伽(qie)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传播中国文化,不畏艰辛,东渡日本的高僧是谁?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盛,它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材料四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已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50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考生必须用固定的格式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4)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明清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政策是什么?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空穿梭机。 重拾民族统一之梦  (5分)

(1)你来到隋朝看到很多读书人到京城参加考试,希望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原来,  
    制早在隋朝就已经确立。
(2)你到了大都,了解了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便于管理,在地方实行了   制度。
(3)你来到  朝的都城南京,听说丞相胡惟庸被太祖皇帝诛杀,丞相的政务分给了六部来管,从此就没有丞相了。
(4)1684年,作为康熙皇帝的钦差大臣,你来到____省的总督衙门宣读了设置台湾府的诏书。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你在京城听说,雍正皇帝设立了__,专门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来这个机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根据所述,他们所提到的中国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
(2)完善此制度有哪些关键人物?他们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该诗句反映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玄宗时 D.隋炀帝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殿试开始于    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