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19世纪晚期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科技革命推动 | B.国民经济非军事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 D.对外侵略扩张 |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从自动取款机里取出面值10欧元的钞票,并宣布立陶宛加入欧元区。把欧元作为统一货币的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 )
A. | 欧洲联盟 | B. | 世贸组织 |
C. | 七十七国集团 | D.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宣称:"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来支撑。" 为此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扩大投资,扩建新企业,采用最新技术设备,迅速形成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和合成树脂六大新兴工业部门,从而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由此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 B. | 政府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
C. |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 D. | 美国的经济援助 |
下图所示的欧元是由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所发行的货币,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就是由西欧国家成立的( )
A. | 欧洲联盟 | B. | 国际联盟 |
C. | 世界贸易组织 | D. | 亚太经合组织 |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会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哪一组织的成立表明雨果的说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
A. | 东盟 | B. | 欧盟 | C. | 世贸组织 | D. | 国联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其主要进程依次为( )
A.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
B.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 |
C.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 |
D.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欧洲煤钢共同体 |
下列措施中,既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又值得很多国家借鉴的是( )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寻求美国大力支持 | D.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 |
二战后日本经济现在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多因素”不包括 ( )
A.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 B.美国推动下的民主化改造 |
C.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 D.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结盟 |
对右表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表
时间(年) |
日本 |
美国 |
英国 |
联邦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1952~1960 |
8.2 |
2.8 |
2.7 |
7.5 |
4.8 |
5.8 |
1961~1970 |
11.2 |
4.1 |
2.8 |
4.8 |
5.8 |
5.6 |
A.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各国的发展
B.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C.美国的援助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D.日本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领先于美、英等国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枋……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 )
A. | 实施马歇尔计划 | B. | 推行杜鲁门主义 |
C. |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 | 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
"欧洲国家必须走正当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欧洲的理想,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
A. | 欧洲共同体 | B. | 亚太经合组织 |
C. | 欧洲联盟 | D. | 世界贸易组织 |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法国是死对头。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由“我是德国人”,“我是法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观点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是( )
A.欧洲联合趋势形成 | B.联合国的建立 |
C.国际联盟的建立 | D.苏联解体 |
持续了3年之久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对欧债危机最有可能进行实质性干预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 B.联合国 |
C.世界贸易组织 | D.亚太经合组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