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民主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
B.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C.推翻封建专制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
D.改革土地制度 |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B.中华民国成立 |
C.中共一大召开 | D.蒋家王朝的灭亡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l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成为末代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使中国( )
A.摆脱了殖民统治 | B.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 |
C.开启了近代化探索 | D.改变了社会性质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
B.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想 |
C.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
D.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解放战争 | D.抗日战争 |
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是( )
A.谭嗣同 | B.孙中山 | C.毛泽东 | D.邓小平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是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孙中山、凯末尔、甘地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都以建立独立共和国为目标 | B.都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思想 |
C.都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 | D.都主张向苏俄学习 |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变化,说明革命党人( )
①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②排斥其他少数民族
③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④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民国初年的国歌唱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
某班学生收集了下边三幅照片,分别是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请根据他们生平的共同点,为该学生拟定一个研究主题
A.追求民主的引路人 | B.近代化开端拓荒者 |
C.君主立宪的倡导者 | D.民主革命的首倡者 |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该地的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 B.同盟会的成立 |
C.国民党政权垮台 | D.日本侵略者制造大屠杀惨案 |
给下面一列图片拟定最贴切的历史主题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