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

芦花荡(节选)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象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了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敌人的愿望”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3、选段初步向我们展示了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②人体内50%(女)到60%(男)的重量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3%,而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③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是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④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80年代初我国5.3万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水质合乎饮用标准的仅占14%。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⑤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之内使水中生物和饮水的人死亡,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现。最危险的是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的污染,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由于饮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
⑥水污染给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的污染使鱼虾大量死亡;污染还干扰鱼类的洄游和繁殖,造成生长迟缓和畸形,鱼产量和质量大大下降。还有许多水产品因污染而不能食用,许多优质鱼濒于灭绝。污水还污染农田和农作物,使农业减产。污水对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危害也很大,它严重腐蚀船只、桥梁、工业设备,降低工业产品的质量。水污染还造成其它环境条件的下降,影响人们的游览、娱乐和休养。
1、为什么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2、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3、第⑤段中划横线语句说明的内容是                       
4、请你为治理水污染献计献策,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桥
①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的、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②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③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④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了,“                         。”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⑤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濯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去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⑦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头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地哲学意蕴。
⑧世间有太多地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1.“摩诘”是唐朝诗人________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根据语境,你能补写出文中横线上的诗句吗?                                   。
2.文中引用了许多文人墨客写桥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与桥有关的诗文名句?至少写出两句。
3.第⑦节中写道:“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你能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吗
4.请向你的同学推荐这篇精美的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词写在下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其实不然。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
③即使是少数名传千古的帝王,也并不是尽善尽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就有这样的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们呼风唤雨的时代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
④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们的心中。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京城长安繁花似锦,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由于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才得以传诵千古。李白、杜甫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不管后人如何扬杜抑李,还是扬李抑杜,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与“诗圣”。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⑤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不过反观历史,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毕竟是短暂的,而民众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才是永恒的。
⑥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的思考。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时,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⑦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时,不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寥寥无几”请你为它替换一个词语                  
2、如何理解第⑤节中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
3、仿造下面句子的结构,用你所知的名人事例,为文章增添一个论据。
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                                ,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时,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
4、“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这段话对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吧?请将你的启示写在下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逆风的香
林清玄
(1)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2)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3)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
(4)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5)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6)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7)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8)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9)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10)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11)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12)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13)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1、阅读(2)、(3)、(4)三段,你发现要嗅到花香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用心观察出与第(6)段相照应的段落是    段,请让你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想一个你从未想过的问题,并如佛陀般自我解答。
                                      
3、佛陀的话无不充满哲思,试揣摩第(9)段中佛陀的语言,悟出其中的深意。
                                      
4、读完全文,你能解读出题目的深刻意蕴吗?请写出来(可以用原文回答)。你又将如何在心里种“花儿”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该让孩子错过的
张丽钧
①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我独自走在校园有积水的甬路上。突然,教学楼上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举目望去,看见初三年级3班的窗口探出了许多小脑袋。我想,现在正是上课的时间,这个班一定是在上自习,老师不在,这些孩子要闹翻天啦!但是,我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因为,我居然在那些小脑袋中间发现了这个班班主任微秃的脑袋!看得出,这一群快活的师生正饶有兴味地观察着什么,只见碧蓝的天空正捧了一条美丽的七色彩练——虹!是虹!下课后,我见到了这个班的班主任。我故意逗他说:“你们班的学生太能闹了……”他激动得脸都红了,说:“是我要他们去看彩虹的,这么少见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我觉得不该让孩子们错过的呀。”
②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个教授和他的学生。
③教授是教建筑设计的。一天,他告诉学生们说要带他们去户外上一堂课。学生纷纷揣测教授究竟要带他们到哪一处设计卓著的建筑面前去顶礼膜拜。可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竟然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幢正待引爆的大厦面前。他语气沉重地告诉大家:“这座大厦因为在设计上出了一点小小的问题,而且无法补救,所以不得不在竣工之前把它炸毁。我还想要你们知道:如果没有那一点小小的设计问题,它在竣工后很可能成为本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声巨响震落了建筑设计系学生滚烫的泪水。教授知道,从今而后,他们每个人的耳畔都将回荡这一声巨响的袅袅余音。
④——对一个心中盛满了爱与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一定有过与学生共度某个铭心瞬间的美好渴望。他以为有一种错过简直就是过错。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      。他想和许多双眼共同追慕一段童话,他相和许多颗心灵一道叩问:我们究竟应该设计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1、文章开篇交代“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有何用意?
                                      
2、请联系上文内容,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短语,使语意连贯。
                                      
3、文中的“班主任”和“教授”没让孩子们错过的分别是什么?
                                      
4、文中第④段说“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遗憾的叹息”中的“他”是指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①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②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③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④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⑤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3000学生当中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⑥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对暴风雨的描绘有何作用?并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2、请仿照“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描写一段酷暑难耐的感受。(50字以内)
                                      
3、作者在第③段中自嘲“是一个大傻瓜”,你觉得她真是“傻瓜”吗?为什么?
                                      
4、读了这样一篇精粹而意蕴深刻的文字,你定会被其清新自然、意蕴隽永的语言所感动,请你找出其中最让你受启迪的语句,作点赏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火 种
罗兰
①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②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
④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⑤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⑥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条件。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⑦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夕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⑧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1、文章①②两段在写作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    ,并分析其作用。
2、仿照被抽出来的这一段的句式,写出你所理解的“火种”的内涵。(至少4个分句)
它们可能是                                             
3、列举出你生活中的一个“火种”,并说明它是怎样引发你“燃烧”的?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带些空杯子上路
王虎林
①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我该带些什么上路?智者没有言语,而是拿起了一个空杯子,往里边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然不停地往里倒。这时候,青年连忙提醒智者:已经满了。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送给青年一些空杯子,让他带它们上路。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智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青年听了,若有所悟。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②是啊!带一些空杯子上路,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箴言。
③一个人,只有他的心中不被太多的自我、虚伪和傲慢装满,他的心中才可能装入他人、诚实与谦虚;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无知、虚荣和金钱装满,才可能装入智慧、务实与真情;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邪恶、卑鄙和丑陋装满,才可能装入正义、高尚与美丽。
④人和人生来并没多大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呢?最大程度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固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⑤每一个行将上路的青年,一定要牢记: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汲取到各种有益身心的营养,并在它们的滋养下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箴言:                  
固步自封:                
2、品味第①段,青年听了智者的话“若有所悟”,你认为他悟出了什么?
答:                                     
3、你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不断在你的空杯子里装些什么“营养”呢?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刘伟林
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⑹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⑺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亮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了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地。
⑻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⑼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地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⑽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晴,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⑾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2)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叩问灵魂
周玉奇
灵魂虚无缥缈,如何叩问?灵魂是否存在,众说纷纭,何必叩问?人是群居的动物,常爱走亲访友。然而,无论你如何地前呼后拥,如何的高朋满座,你的灵魂总是寂寞的。偶尔地叩问一两下灵魂,是为了使灵魂更寂寞、更深沉;是为了让灵魂在心中扎根。
世界上真正有勇气叩问灵魂的人并不多。卢梭的《忏悔录》是一种叩问方式:一个18世纪的法国平民思想家以忏悔的心情,谴责他不光彩的过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另一种叩问形式:他像鲁迅先生那样,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袒露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丑陋,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一种爱的叩问。巴金老人在人生的暮年用他颤抖的手书写出一部《随想录》,这是要他的灵魂在大幕拉上之前登场,讲一番真话。共产党领袖瞿秋白在告别人世之际,他说了《多余的话》。不管这《多余的话》是否多余,不管世人如何对《多余的话》说长说短,我私意以为,《多余的话》是秋白对自己对他人灵魂的叩问,不管这叩问是和风细雨,是重磅出击,或是万箭穿心。《多余的话》并非多余,只有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秋白才能一展胸襟。他在与世长辞之前似乎还要向人们贡献些什么。彭德怀上万言书,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对你我灵魂的叩问?显然,叩问自己或他人的灵魂不是人人愿做、人人敢做的。
人的叩问灵魂,或在夜深人静,或在年老力衰,或与死神接吻,或在痛苦中,或在病患里……这也许是人与灵魂的距离此时最近的原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时对灵魂的叩问往往更真切、更动人。可以设想,春风得意的男男女女,如果要来叩问灵魂,不是让你觉得矫情,就是显得轻飘,这可能是灵魂距离他或她遥不可及的缘故吧!人的灵魂真的像个小精灵,让人捉摸不透。当你事业有成、情场得意、婚姻美满、体健貌美时,这小精灵不知躲到了什么地方睡大觉;一旦你苦了、病了、痛了、贫了、残了、不想活、或者不能活了,此时小精灵便随侍左右,嘘寒问暖。所以,物质世界多姿多彩的人较难叩问灵魂,而精神世界丰美的人,却能常常去拜访自己或他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是应当不时叩问的。如此做来,它会使你时时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看一眼《辛德勒的名单》和《拉贝日记》,你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能不为人性的丧失和人类的杀戮汗颜?踏访重庆的《红岩魂》展览馆,面对《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一边是人的毁灭,一边是爱的永生,你的灵魂还不出窍?“挑战者”号在升空1分12秒后,连同它的7名宇航员一起粉身碎骨,人类为叩问宇宙献身,同时,那种悲壮的场景又使人类的灵魂接受了一次伟大的洗礼。
人是灵肉的集合体,人对灵魂的叩问不必偶尔发生在冥冥之中。人在顺境时不忘叩问一下自己的灵魂,实在难得。人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都不愿或不敢叩问灵魂,则注定他或她已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了。这便是叩问灵魂的要义。
14.文章以两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15.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很多名人和伟人的事例,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16.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应如何理解?(6分) 
                                                                                    
                                                                                      
17.综合全文来看,人为什么要叩问灵魂?(“叩问灵魂”的意义是什么?)(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问 竹
琦君
①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②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却南华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
③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
④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
⑤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观世音菩萨,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菩萨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⑥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⑦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⑧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⑨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
[注释]①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②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14.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15.本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
                                                                           
16.“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这样写有何妙处?
                                                                            
17.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克隆绵羊“多利”
谈家桢
①今年(指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②“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发育、形成而分裂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③“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请找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里表述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2、你知道“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吗?
                                                                            
3、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        》中就有“克隆”现象,其中的“克隆形象”是         ,作者是明代的           ,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书的境界
①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有境界高低之分。人的悟性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
②第(     )境界: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   ,放眼书林,不过是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③第(     )境界: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   ,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④第(     )境界: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⑤第(     )境界: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在那里,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⑥(   )境界: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   
1、浏览全文,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将“吹毛求疵”、“沾沾自喜”、“融会贯通”三个词语依次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3、文章的段落顺序打乱了,细读文段,请在括号里标上“一”、“二”、“三”、“四”、“五”的字样。
                                                                           
4、搜索记忆,写出你所崇尚的读书名言(至少2条),能写出作者或出处更佳。并自创一条读书名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